“人工智能将重塑人机共生的关系,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能过程中,将会有一类产品是拥有灵性的。万物有灵,是我们品牌的源起。”
这是物灵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顾嘉唯在此前接受雷锋网采访的时候所说的一句话,关于这位前“百度少帅”的故事,雷锋网此前已经报道了不少,大多围绕之前他在百度和微软研究院时做的人机交互前沿技术和深度学习研究领域的成果uu,而在刚刚过去不久的CES 2018上,雷锋网又见到了顾嘉唯,不过,这回是跟他聊的更多的是产品理念和体验层面的东西。随即我们对他的最初印象俨然也已经从一个技术向心力的科学家换身为一个市场驱动的产品人。
在CES 2018的物灵展台上,物灵科技带着他们Luka绘本阅读机器人和之前红得发紫的网红社交机器人Jibo亮相,并且,在物灵展区还同时亮相了一百台Luka,搭了一个规模不小的“合唱团”来表演,现场这两款机器人确实吸引了不少人的围观。
两款AI产品
Luka绘本阅读机器人
关于Jibo,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已经无需过多介绍,扛着“全球首款社交机器人”的称号,Jibo早在2014年就火遍了全球。而物灵的Luka,则是2017年9月份正式开始发售的一款机器人新产品,是一款面向2到8岁学龄前儿童的绘本阅读机器人,简单来说,就是凭借计算机视觉图片识别相关的技术,可以让机器人精准快速地识别眼前的绘本,结合自然语言和语音的技术,给孩子绘声绘色的讲述出来,这种“翻到哪页讲哪页”的体验感,像是利用AI技术升级之后的“点读机”。
不过,顾嘉唯跟雷锋网这样解释:Luka跟市面上的故事机点读机不同,我们用AI技术去升级那些传统产品,在已有老需求基础上赋以全新的体验增益,从使用价值上来讲是极大提升的。
据物灵展台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Luka覆盖了上万本优质精选绘本的内容,并且为这些绘本特别提供了精心制作的音频内容,这些音频内容除了来自儿童教育专家、绘本专家和专业声优之外,也支持UGC用户自己创作,让家长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共享自己朗读得不错的内容。
相对于这样用心的精品内容和庞大的覆盖面来说,点读笔相对而言就成了一个过气了的低维产品,网上很多流行的点读设备都是预置固定内容,需要更新扩大内容,用户可能需要购置更多不同品牌的点读笔或点读机,或者要很麻烦地贴各种条形码到书上,每次扫描下载到本地才能得到更多的内容,而用户在购买Luka后,无需家长繁复的手动操作,Luka会不断自动升级更新的的云端扩展能力也是远强于传统点读产品的,孩子们可以在Luka平台上获得持续扩充、源源不断的新绘本和新内容,并且Luka通过已有学习的结果,已经做到“家里随便一本儿童绘本拿过来就能读”的能力。
用顾嘉唯的话说:点读笔是上一个时代的设备,与Luka的区别是非联网设备和联网设备,但实际体验上就好比智能手机与功能电话的差别,胶囊咖啡机与速溶冲泡咖啡的不同。
在聊Luka这款机器人的时候,关于为什么要做一款儿童绘本机器人,顾嘉唯也解释了其中的核心逻辑:
机器人的市场很大,是智能手机这个全民介质之后的最大市场盘子。大家能够看到近几年AI的落地场景越发清晰。例如,大家都在一窝蜂地做无人驾驶、新零售等。我们则先从做家庭场景起步,做“HOME AI”, 就像信息终端最早的普及,是电话座机进入千家万户时开始。顾嘉唯认为家庭机器人必须针对家庭成员有细分场景具备有效价值。物灵选择从“KID AI”开始。
家长需要陪护孩子,教育孩子,而孩子需要娱乐。这就是很大的场景。从这个角度来看,家庭超级机器人和儿童教育机器人都很重要。这是出于我们来自数据驱动的同时,我们对技术边界的理解。现阶段,家庭超级机器人可以先从实现低阶的、自动化的场景解决最初级的需求(比如扫地机器人)。但终极的需求,肯定是包括端茶送水在家里什么都能做。而另一边,儿童陪护场景也是相同道理,终极形态就是当保姆看护孩子。前者是家庭的刚需,后者是对有小孩的家庭更有需求。
我们再回头看儿童教育机器人。
首先来看,市面上的那些主打语音交互的机器人的使用体验好吗?多数是达不到用户的预期的。
也许儿童的使用预期会低些,所以针对儿童场景的语音交互现在是可用,也仅仅是可用,这也就是将语音互动当作主功能让孩子经常互动,是达不到用户黏度的原因。长期看,儿童教育机器人的所谓终极形态是陪护儿童,逐渐成为集娱乐和教育与一身的成长伙伴,但短期内,需要有价值点足够强的产品,使用粘性和频次都很重要。
所以我们围绕绘本出发,基于场景,先用低维度但技术稳定性很高的解决方案,来支持体验相对稳定的场景,否则看似黑科技出来产品可能低于预期。就跟扫地机器人一样,开始没有循线路径规划等逻辑只是模糊匹配,在家里各种随机碰撞,类似一样道理。我们先限定出清晰的技术应用边界——基于绘本内容的互动关系,基于绘本内容的语音交互和对话逻辑,所带来的体验就是可控的。若你有孩子,就知道儿童绘本的使用频次很高,Luka的价值就会放大。
Luka除了这样清晰价值的功能之外,还有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最大的特色,就是他自己拥有的独立世界观和个性,Luka的角色是一名宇宙故事收集员,他来到地球和孩子们一起收集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学习知识,每一个Luka有着不同个性特色。
据顾嘉唯透露,Luka发售四个月以来,已经开始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了,从Luka的价格区间来看,是定位在机器人产品上,在这个价位上能有这样的销售情况,说明是获得了家长和市场的高度认同的。物灵在CES期间也正式发布了Luka英文版,并将于今年面向北美 、澳洲和新加坡等区域进行投放。总得来说,Luka是一款基于清晰场景的家庭机器人,是物灵“KID AI”布局的一部分,也是AI在教育方向上不断精耕细作的内容经营。顾嘉唯说,先把目光聚焦的部分做好,接下来如果想扩展,将家庭场景逐渐做宽,不同人群细分做好,还有不少想象空间。
Jibo社交机器人
在物灵今年CES展区上方,可以看棚顶挂着的条幅上有两个关键词:KID AI、HOME AI。顾嘉唯表示,这是物灵的战略核心。Luka是目前已有的面向儿童(KID)的AI消费品,而在家庭(HOME)方面,摆在主台面上的Jibo当仁不让。了解过的读者都应该记得,Jibo从发布到出货,一波三折,早在2014年初就已经公之于众的Jibo,甚至早于现在被各种膜拜的智能音箱鼻祖Amazon Echo发布的时间,作为定义这个家庭智能机器人品类的经典产品,经历了整个家庭智能风口的兴起。谈起Jibo的之前的“跳票”,顾嘉唯表示:Jibo这样的AI机器人,若是让Apple、Google、Amazon来做,时间也不会短。
Jibo的难点在产品体验,要实现最初定义的情感计算、个性化AI以及主动察言观色的proactive能力。Google、Amazon的智能音箱产品在较低价位上基本可以满足用户预期,是因为用户买的时候就当它是音箱来买的,它能实现音箱和简单的语音交互就好。但Jibo是智能家庭机器人,不是简单的智能音箱。
AI全能机器人的开发难点,在于如何满足用户预期。产品的本质,是要满足用户的高频应用场景。智能音箱的本质是80%的用户买入后一定会拿它听歌。那机器人产品的本质是什么,可能大家以为机器人能做任何事情。但今天任何公司都很难做出这样的产品来满足大家的期望。
物灵一直以来提到的伙伴关系式交互LingUI,就是AI机器人在更懂你的前提下,与你发生不同场景和进化关系的互动。Jibo的一些应用场景很有代表性,例如它看到你一个人回家进门,会直接把灯打开;同时Jibo是有情感和个性表达的,若你不是一个人回家进门,而是拥吻着自己的女朋友一起回来,它可能会抬起头看着你们,然后先用一个只有你们之间熟悉的方式俏皮地来问你要不要开灯,而不是突兀地直接自动化家居IFTTT逻辑式地开关灯。不过,Jibo也不是每次都要问你的需要,它会根据你过往的使用习惯来adapt场景需求。做到积极主动的更懂你,跟你互动。
想做这种体验的产品,要比做智能音箱难度更高。
早在2014年初就发布亮相的Jibo,是在2017年9月份才正式发货,在其上进入市场之前的一段时间,国内外涌出无数类似Jibo的社交机器人产品,呈现了一度虚假繁荣的景象,而在过去三年时间,这个行业也高速发展,由Amazon Echo和Google Home带起来的一股家庭智能入口之争,可谓是如火如荼,我们也看到从无屏的Echo到有屏的Echo Show,Amazon的路径上也正一点一点地逐渐逼近Jibo这种智能机器人形态,因而国内这一波又涌现出一堆类似Echo Show的有屏音箱类产品,同时现在国内的百度DuerOS,阿里天猫精灵,腾讯的小微和叮当,科大讯飞等语音内容服务平台厂商纷纷入场,在今年CES上明显趋势,智能语音助理正和自动驾驶一样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客观地说,Jibo这个始作俑者的确曾经错过了一个风口刚起的大好时机,不过顾嘉唯对此并没有显得十分介意:
Jibo的模仿品很多,上市的时间也比我们快,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几乎所有家庭智能产品要不就是Amazon Echo或是Echo Show的copycat,要不就是Jibo的copybot,但是产品面市,相比产品热卖以及占据品类是不同的概念,只是外壳很像的产品不会影响到我们,家庭机器人的路还很长,不是抢一下风口就可以的 。
不是技术的“核心技术”
敢于定义品类,产品本身的体验才重要
我们从不强调自己技术多么厉害。
在与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的聊天中,顾嘉唯强调到,物灵是产品生态型的公司,自己相关的人工智能的技术是躲在背后的,因为消费者不需要知道你的技术多牛,用户只要体验好,就像很多人都觉得Apple产品体验很好,觉得它是整合了别人的技术,但这是因为大家对它认知不够,其实Apple几乎都是自己的技术(收购的技术公司也算是自己的技术),但它从来不会去炫技,而是等技术成熟度较高的时候,在合适的场景下再提供给用户,比如iPhone X的脸部识别功能。
物灵就是这样一家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产品生态型公司,因为了解目前AI技术边界在哪,所以才要找到场景和细分人群来做产品定义,来满足甚至超越用户的预期。顾嘉唯说:别的公司也可能会有相同的技术开发高手,可能也能做到跟你看上去类似的产品,但真正的壁垒,是在一开始利用早期技术壁垒形成的时间窗口期快速发展,形成产品自身体验的极大优势,这里头也包括内容和用户的积累,智能体验的稳定性,以及承载在体验之下的品牌认知。我在这里提到Apple,是因为它的技术一点都不差,但它不对外强调,没必要,大家只要知道Apple品牌和产品体验很好就行。另一方面,定义产品品类是很有挑战的事,无论是Jibo还是Luka都是真正在市场上定义品类的机器人产品,而在中国有能力用产品力说话,有勇气定义品类的公司少之又少。
聚焦才能做的更好
从目前的交互类的机器人来看,消费级机器人多数核心卖点都在语音交互上。
物灵之前积累的技术厚度和强项是计算机视觉,可以说是眼睛的能力。在语音交互方面分为语音和语义,语音是耳朵,语义是大脑。顾嘉唯说语音技术短期内尚还不算是物灵的强项,物灵也正与各家开展广泛合作。而语义理解是物灵自己在做的,不过对于做语义这件事情,顾嘉唯也有他自己的认知:
若有公司说自己通用语音语义的平台技术很强,我觉得有待商榷,因为现在还不存在一个大而全什么都能做的语音交互技术平台化能力,而一定要在一个细分领域里,不断打磨场景才能实现满足甚至超出用户预期的交互体验。我们目前可以说在儿童内容领域的积累还是很不错的,但不敢说在家庭场景里绝对领先,因为现阶段还没有人能做到完全深入,One for all的整体方案还不存在。
这跟一开始顾嘉唯强调的“物灵只做KID AI和HOME AI”是一样的,聚焦一个领域,然后再聚焦一个场景,用AI给这个场景赋能,尽最大可能解决这个场景下的所有问题,做深做透,这才是AI在应用中最切实际的做法,这样才能发挥目前AI技术的更大的价值。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