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高新20条”,10亿元真金白银促发展

1991年3月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批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有关政策规定的通知》,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首批2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外包而闻名于世的大连高新区为全国IT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和新方向,被誉为“中国的班加罗尔”,并打造出千亿级的软件产业集群。

大连高新区启蒙了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而在即将步入“三十而立”的重要节点,“中国的班加罗尔”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将为辽宁乃至东北的经济建设提供一份参考。


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最早的计算机启蒙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1992年,联想集团推出了中国第一台家用电脑,而家用电脑的真正普及大概还要推后数年。

彼时,家用电脑之于中国家庭,是衡量家庭富裕程度的新标准之一,远比“电器三大件”更为奢侈,动辄万元。家用电脑给人最初的记忆是开机时屏幕上展现出来像素粗劣的Windows小飘窗、敦实的电脑屏幕占据大半个桌面、开机后飞速旋转的风扇嗡嗡作响,在互联网时代还没有到来之前,家用电脑更像是一部游戏机,大宇集团出品的“大富翁”、英国EIDOS公司出品的“古墓丽影”给当时年轻人的冲击不亚于现在的王者荣耀和吃鸡。

那时高校的计算机课还在教授学生们用basic语言编出“1+1=2”的简单程序。而在大连西南,一个基于IT技术的产业悄然扎根于这片狭长地带,并不断向外延展。1991年,大连成为国家首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两年后,在大洋彼岸,当选美国总统刚1年的克林顿发布了一项战略“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旨在打造信息产业,特别致力于因特网的改进和普及。互联网技术将全球化推向了一个前人无法想象的地步,越来越多的国际协作在发生,令人惊呼“世界是平的”。在这次信息技术浪潮中,大连登上了世界舞台。

2005年,托马斯·弗里德曼著书《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这位三度荣获普利策奖的作者在书中的第一章就提到了大连高新区:“我想亲眼看看这个中国的班加罗尔——大连,所以我继续前行。大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个中国城市。这里有宽阔的林荫大道、美丽的绿化带、众多的科研院校和广阔的软件园区,这里毫不逊色于‘硅谷’。”

实际上,书中描写的情景是他第二次来到大连时看到的场景。1998年,托马斯·弗里德曼就到过大连,正是在那一年,以大连软件园建成开园为标志拉开了大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崛起发展的序幕。2004年,第二次来到大连时,他这样写道:“这次故地重游时,我差点认不出这个地方了,因为这里增添了太多的新建筑......很多中国的城市正在崛起,它们竭力争取的是知识密集型的商业机会,而不仅仅是大规模的制造业。大连的大楼上的标志可以证明这一点:通用电气、微软、戴尔、甲骨文、惠普、索尼和埃森哲。这些跨国公司在亚洲地区的后台支持工作、软件研发工作都在这里完成。”

这部享誉全球的著作将大连高新区的声望传遍了世界,而大连高新区的软件产业在第一个10年也一路高歌猛进,到2000年,在软件园创办仅2年时间,大连软件产业从零开始,产业规模达到9.8亿元。基于软件外包的发展,大连高新区为大连的产业结构增添了一个新的板块——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并以此开辟了相关领域的产业链条。2001年4月,国家科技部正式同意大连创建中国第一个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大连软件园成为其中的核心项目,这年,是大连高新区成立的第十年。3年后的2004年,国家科技部正式同意大连市为软件产业国际化示范城市,这也是全国范围内惟一一家享有此殊荣的城市。


《世界是平的》书中的这几段话常常被人来引用,实际上,关于大连高新区,托马斯·弗里德曼写到的远不止这些内容,比如当时他采访了大连华信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的刘军,刘军告诉他:“我带了很多美国朋友到大连来,他们对中国高科技的发展速度感到惊讶,美国人并没有认识到他们面临的挑战。”

同时,他还与时任大连市市长夏德仁谈到过大连的发展。夏德仁说:“过去一两年中,美国的软件公司也开始将软件业外包到大连。我们将逐步赶上印度。”

十多年前的这些文字或许能为大连高新区软件产业的发展追根溯源,2010年,大连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总量增长到520亿元。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出口总量由2000年的3000万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4亿美元。截至2017年底,大连市软件产业规模已达1055亿元,是20年前的500倍。

而围绕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大连高新区建立起了全产业链条。目前高新区已形成千亿产业集群,集聚了国内外一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其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均占全市80%以上;其中大连软件园区、腾飞园区、天地园区、七贤岭产业基地等聚集了大批企业和人员。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已形成了软件研发、系统集成、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业务流程外包、互联网服务、集成电路设计、工业设计等多类别、多业态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截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2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00家,从业人员达到20多万人。大连华信、东软(大连)、文思海辉多年保持国内出口前三甲,整体发展水平和交付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大唐电信、华为、阿里巴巴、中兴通讯等一批重量级企业纷纷落户大连。从美国而来的IBM、戴尔,也有来自日本、德国、印度、英国等国家的领军企业,高新区已汇聚了130余家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

同时,在高新区,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和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分别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示范性软件学院和独立软件学院;自1998年起,大连就对软件相关专业人才落户放开限制;在高新区,尤为引人关注的是海创工程、科创工程等推动创新、吸引人才、招揽企业的一系列配套政策,让这里成为了产业发展的洼地。

过去的二十年中,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视察大连高新区产业发展情况,并给予充分肯定。高新区先后被授予“国家创新型软件产业集群”、中国首家“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以及中国“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软件版权保护示范城市”等国家授予软件产业的所有荣誉。2013年,高新区荣获“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2016年,国务院同意沈阳、大连国家级高新区设立辽宁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年,高新区推出《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做活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正式出台,全力支持企业发展“互联网+”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业态。


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指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不单单是对原有发展模式的提升,而是一种新发展的理念,是对经济社会建设的深层理解。对于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为核心的大连高新区而言,高质量发展需要对发展了近30年的产业格局进行重新思考,对园区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重新定位。

从2000年推出海创工程,到2015年推出众创十二条,再到2017年推出科创工程,大连高新区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园区产业发展更新迭代,不断布局新兴战略性产业,在第三代半导体、5G产品等领域企业竞争能力良好。近年来,高新区确立了“产业立区、创新强区、人才为先、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确定了“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1+5”产业集群的产业方向,其中“1”是指将已有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千亿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做大做强;“5”是指培育发展洁净能源、智能制造、生命科学、文化创意和海洋科技等五大产业集群。

从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为核心,到千亿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从软件产业全链条,到布局新兴产业。大连高新区的探索从未停止。

今年7月4日,全市召开深化园区改革动员大会。7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7月27日,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从国家层面到省市一级在今年频繁出招,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指明方向、提出要求,同时也足以看出,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视。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从华为到字节跳动,都让人们看到了科研能力和技术水平对于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而国家政策的出台,无疑是信息产业发展的重大利好消息。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连高新区历经29年发展历程,在这一重要的发展机遇面前,高新区能否乘风破浪再次腾飞是关系到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节点。

在这个关键节点上,高新区出台了一项新政策——《集聚创新要素推动“又高又新”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这个带有决策性的政策,不仅仅是简单的政策扶持,而是通过精准施策,为园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若干政策》篇幅并不长,共6章27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汇聚优秀人才,第三章鼓励科技创新,第四章优化科技金融服务,第五章加快产业壮大,第六章附则。以往国内一些城市新兴区域出台的扶持政策常常存在大水漫灌的问题,对地区产业发展思考并不明晰,一股脑地将政策投入市场,看似声势浩大,却带来产业结构的混乱,甚至出现无需开发、项目“烂尾”等情况。《若干政策》则充分体现出“又高又新”的指导思想,着眼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从人才、创新、金融、产业等角度,聚焦前沿领域、一流人才、高端创新资源,同时,瞄准“1+5”产业布局,明确提出做大做强高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洁净能源、生命科学、智能制造、海洋科技和文化创意等“1+5”重点产业。

如果仔细剖析《若干政策》细则,可以按图索骥把握大连高新区对经济发展的精心布局。首先《若干政策》将人才放在实施方案中的第一位,在吸纳一流人才方面,在现有的海创工程、科创工程基础上,《若干政策》提出采用“无偿资助+股权投资”方式给予创业扶持,无偿资助最高1000万元,股权投资按照投资基金相关决策执行。

同时,《若干政策》不止于对优秀人才的奖励,进一步延伸到企业的引才工作中,提出支持企业引育人才,壮大规模。对年度人员净增长30人及以上的重点企业,按照每人5000元标准,给予最高200万元的人才工作补助。

这一板块足以看出高新区对于引进人才的重视程度,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在人才引进方面做足文章,前不久网络中广为流传的“清北”博士、硕士到杭州余杭区街道办事处工作,消息一出,全国哗然,而这项工作早在2018年就已经展开了,对于人才的争夺,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若干政策》将人才引进列为实施方案首位,切中了未来发展的要害之所在。

同时,《若干政策》瞄准了“又高又新”的方向,精准打击、矢无虚发。在“高”的方面,《若干政策》提出,大力引进高端创新资源。支持通过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认定的企业和高校院所在区内建设高端创新平台;培育高成长型企业队伍;支持重点产业企业高技术产品产业化,扶持内容细致到无尘无菌车间建设、5G和第三代半导体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二、三类医疗器械等领域……通过政策引导,高端创新资源将成为高新区未来产业结构中重要一环。

在“新”的方面,《若干政策》提出,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支持重点企业自主或联合区内其他中小企业及高校院所,围绕关键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与前瞻性应用创新;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引进平台型龙头企业,支持各类大型企业在园区开展平台型业务,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对其孵化的企业首次入选高成长型企业,或引进高成长型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若干政策》中许多提法和扶持领域都是着眼于未来的发展,立足现实的基础。

产业结构的优化离不开营商环境建设,在《若干政策》中,我们也能看到高新区政府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进行了政策引导。比如在招商引资环节提出了鼓励办法、在产业楼宇服务上提出了奖励办法,以提高其服务能力,同时专门设立了金融服务领域的扶持办法,提出降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成本。

对于人生而言,29岁是黄金年龄,即将步入三十而立的人生巅峰。对于一个区域而言,也是如此。大连高新区在迈入“30岁”的重要阶段时,推出《若干政策》为未来发展设定目标,或将成为区域转折点。从这一角度看,新政出台恰逢其时。同时,也能看到大连高新区聚力发展的坚定决心,以及布局新兴领域的良苦用心。

点击链接了解大连高新区新政。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雷锋网

雷锋网版权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大连“高新20条”,10亿元真金白银促发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