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腾讯来说,11 月 14 日发布的 2018 年 Q3 财报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一方面,它是腾讯在度过 20 周岁生日之后的第一份财报;另一方面,它也是腾讯在宣布重大架构调整、开始拥抱产业互联网之后的第一次财报。由此,人们对这份财报的观察,更多地着眼于腾讯试图从中传递的不一样的信息,以及这种信息所蕴含的潜在增长空间。
从财报发布后各方的反馈来看,这显然是一份被看好的财报。
腾讯 Q3 财报数据解读
先从关键数据看起:
Q3 总收入为人民币 805.95 亿元(117.16 亿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 24%。
Q3 盈利为 234.05亿元(34.02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30%。如果排除若干非现金项目及并购交易的影响,盈利为 204.23 亿元(29.69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 19%。
腾讯表示,Q3 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于支付相关服务、网络广告、数字内容销售及云服务的增长;这个趋势其实是对过去几个季度的延续。从营收和利润的角度来看,腾讯的 Q3 表现显得非常稳健,处于正常偏好的水平。
从业务板块来看,增值业务板块同比增长了 5% 至人民币 440.49 亿元。这其中,来自网络游戏业务的收入下降了 4%,为 258.13 亿元,腾讯表示这是腾讯的 PC 端游收入的减少,部分被腾讯的智能手机游戏收入增加所抵销——但是从占比来看,来自游戏的收入占比已经从两个季度前的 39.13% 减少到 32%,说明腾讯的收入方面正在减少对游戏的依赖,是一件好事。
来自社交网络的收入增加了 19%,达到人民币 182.36 亿元,主要是数字内容服务(如直播服务及视频流媒体订购)收入的增加所推动。腾讯在财报中也表示,目前收费增值用户同比增长了 23%,达到了 1.54 亿,其中视频订阅用户达到了 8200 万,同比增长了 79%,环比增长了 10%——这同样是一个利好消息。
网络广告板块的同比增长了 47%,达到人民币 162.47 亿元,可以说是为本季度腾讯的营收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社交及其他广告的收入增长率高达 61%,达到 111.57 亿元,主要来自于微信朋友圈等广告资源的增加,以及腾讯的移动广告联盟及 QQ 看点的收入增长;而受到腾讯视频广告收入的增加,来自媒体广告收入也增加了 23%,中规中矩。
其他业务板块,同比增长率为 69%,达到了 202.99 亿元,受到了支付业务和云服务贡献的影响。相对于 2018 年过去的三个季度而言,这个增长率已经有所放缓。不过好消息在于,其他业务板块已经占据腾讯整体营收的 25.19%,初步形成整个腾讯营收体系的一个有力支柱。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腾讯在本次财报中首次公布了云服务营收的具体数字。腾讯表示,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了超过一倍,环比增长超过两位数百分比;而前三个季度的云服务收入总和为人民币 60 亿元,付费客户同比增长率为三位数百分比。
总体来看,在营收和利润继续稳步增长的大前提下,腾讯对游戏业务营收的依赖正在减小,广告营收的增长依旧强劲,而其他业务板块已经初步形成另一大营收支柱;从营收结果上来说,腾讯的业务营收显得更加多样化,有利于分散风险,增加未来业务增长的稳定性。
腾讯的现在和未来
在过去三个季度财报周期内,腾讯先是在 1 月份达到股价顶点,随后在接下来的数个月开始了连绵式的股价下跌,甚至一度跌去了 1500 亿美元的市值。这似乎有点骇人听闻,但尽管如此,雷锋网在对 Q2 财报进行分析时认为,如果说腾讯自 2018 年 1 月股价登顶以来的持续回落是市场回归理性的一种正常反馈的话,那么这种反馈在第二季度与多重因素发生了重叠,导致了腾讯股价的低迷状态。
而在低迷的背后,腾讯的广告、支付、云服务等面向未来的业务并没有停止增长。实际上,股价变化通常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和内部因素,而且毫无疑问,内部因素才是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就内部因素来看,尽管股价跌落,但腾讯的自身业务发展并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不仅如此,腾讯也在积极求变。
换句话说,业务发展才是真正决定腾讯未来的因素,而股价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业务变化的财务附属品。对于腾讯这种体量的公司来说,真正要看的是其业务发展的长期性和长远未来。
首先来看几组重要的数据。QQ 月活跃账户为 8.03 亿,同比下降 4.8%;QQ 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为 6.98 亿,占总活跃账户比例比 86.92%,同比增长 6.9%;QQ 空间智能终端月活跃账户为 5.31 亿。微信 & Wechat 月活跃账户数为 10.82 亿,同比增长 10.5%。这几组数据说明,QQ 的用户活跃度依然在逐步缩小,但基数依然很大,而且整体在向移动端迁移,但这种迁移本身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同时,微信的活跃用户体量正在迈向 11 亿,而在仍在以一定比例继续增长。
QQ 和微信之间的用户数据变化,其实是用户在腾讯内部不同社交产品上的取舍所致,本质上这些变化几乎不会造成腾讯用户体量的流失,也就是说,腾讯成功地做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而且从总体趋势来看,腾讯用户也已经很大比例上实现了面向智能终端的迁移——它们奠定并稳固了腾讯所提出的“扎根消费互联网”的坚实基础。
在用户基础之上,游戏、音乐、视频、文学等业务的地位和稳固发展,构成了整个腾讯“消费互联网”的庞大生态;而且从需求上来看,用户对内容消费的需求是基于人性固然存在的需求,换句话说,这些业务在构筑成体系之后,存在着基于需求的有机发展的长期性——这就构成了腾讯的现在。
从未来的角度来看,腾讯也在努力寻求新的业务发展机会,目前腾讯管理层给出的解决方案是——拥抱产业互联网。
从腾讯在近两个月的动向来看,拥抱产业互联网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腾讯先是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 CSIG,接着在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对产业互联网重点强调(比如说推出云启计划),然后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多次露面(这可能是 Pony 刷脸最频繁的一次),以及腾讯在生日前夕推出的“科学探索奖”,可以说是动作频频了。
当然,产业互联网本身究竟会给腾讯带来多大的未来营收空间,目前还不能从财报中得出。不过实际上,腾讯目前财报结构中的支付相关业务、云服务在营收层面其实已经属于产业互联网的范畴,腾讯在本次财报中第一次公布了云服务的营收数字,更像是对这一营收的特意彰显和未来承诺。
另外,雷锋网认为,腾讯在拥抱产业互联网过程中的另外一个优势,在于其对用户本身的广泛连接。因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即使是 To B 业务,其产业价值链条在最终末端上还是要在 C 端用户上得以体现,而对用户的理解和连接,将成为腾讯在拥抱产业互联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助力因素。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总结
基于腾讯现有的股价表现和公司业务发展态势,外资大行对腾讯的投资普遍看好。根据彭博社给出的统计数据,来自高盛、德意志银行、美银美林等投行的 49 位分析师均对腾讯维持“买入”评级。
当然,对于 20 周岁的腾讯来说,短时间的股价表现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腾讯如何在扎根消费互联网的同时实现对产业互联网的深入融合;在雷锋网看来,眼下腾讯正处于自我求变期,能打败它的只有它自己。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