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按:本文作者于迪,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副总裁。
无意中在朋友圈里看到Google的同学分享的情报,于是从此处展开,聊聊Google相关的那些事。
“Really Blue”(真的很蓝)
体现了Google重视技术、轻视硬件产品外观周边的科技基因与玩世不恭的极客风格(戏谑对手iPhone历代多种颜色的设计和过于正统的营销套路);Google内部员工已在10月7日拿到了量产内购的Pixel XL,反映了新款手机为已经发售的6个国家的备货充足。
2. Pixel的合作运营商是美国前两大运营商之一Verizon,而非之前Nexus系列常合作的排名较靠后的T-mobile。
可以看出Google对于Pixel更加重视,也反映出Google已经认识到长达6年生命周期的Nexus产品线销量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绑定的运营商竞争力相对较弱(北美地区购买运营商合约机是手机销售的主要渠道)。
3. 整个手机只呈现了Google自有品牌“G”,而非之前Nexus系列的品牌标识策略(Nexus每一款机型都联合了ODM厂商进行品牌露出)。
一方面可以看出Google对于智能手机的工业设计开始自行主导,与生产厂商的合作模式已由之前的ODM转为OEM(Pixel由HTC进行OEM代工),另一方面可以看到Google打造自主品牌手机的起点和决心,并愿意为此承受品牌认知风险(Google手机用户还主要局限在极客、开发群体、Google粉丝群体)。
好了,开了个玩笑,热身一下,下面聊点正式的。
| Nexus相关的一些信息解读
推出Nexus手机是折中方案
Google在过去的十年中秉承Mobile First战略,并试图通过收购MOTO来生产自有品牌手机,但受制于多方面因素导致整合并不成功,最终只好保留部分MOTO专利后将MOTO转售给Lenovo。其中的因素包括企业基因不同:Google是互联网企业,MOTO偏品牌制造业;以及Google的自有品牌手机触犯了三星等Android阵营其他合作伙伴的利益,等等。
之后,2010年开始,Google通过与ODM厂商(HTC、LG、三星等)推出联合品牌的策略进行手机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Nexus新型号推出的频率基本是每年1到2大款(每一大款包括若干不同配置型号的小款),Google对于Nexus的期望是为其他Android手机厂商提供一个最前沿的软硬件示范标准,从而助力推广Android阵营的智能手机版图。
Nexus的全球销量
尽管Google未透露具体的手机出货量,但从Google内部员工、外部媒体或咨询机构给出的资讯推断来看,每款Nexus手机的出货量都不及500万台,部分型号例如Nexus 10的总体出货量不及100万台;
为什么 Nexus销量较低?
(1)Google对Nexus的定位是示范机型,并未期望Nexus成为面向普通消费者的畅销手机,且Google营收中(例如2015财年),硬件收入的比例不及1%;
(2)基于第(1)点,Google对Nexus的资源投入也较为有限,包括运营商的选择(之前合作较多的是排名靠后的T-Mobile,渠道受限)、ODM厂商推广Nexus的意愿较弱、Google对供应链管理的团队和能力都相对欠缺,等等;
(3)Google服务框架在中国受到限制,导致原生Android系统无法在中国普及,Nexus标配软件和服务无法在中国大陆地区使用(除非通过VPN翻墙),导致受众规模进一步缩减;
(4)大众对Google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品牌认知不足,即便是北美地区,消费者对Google的硬件产品、尤其是智能手机,知晓程度和认可程度都极为有限。
Nexus对Google产生的负面影响
(1)品牌系列混乱:频繁更换ODM联合品牌、产品线命名规则频繁调整;
(2)无法获取特定类别的移动用户信息而错失部分移动互联网数据入口:用户使用HTC等品牌厂商自有的应用市场、第三方照片备份云服务等;
(3)阻碍智能家居布局和拓展:Google收购的Nest智能家居品牌产品寥寥、未建立IOT生态;
(4)硬件产品线缺口:之前Google已有笔记本电脑Chromebook Pixel 、平板电脑Pixel C等硬件产品,缺失Pixel自有品牌的智能手机产品(与Lenovo合作的AR功能手机Phab 2 Pro - Project Tango跳票至今年底开售、模块手机Project Ara尚无下文);
(5)制约AI战略的发展:由于入口、场景等信息获取的缺失,导致数据完整度受到影响,进一步影响AI的研发,例如机器学习的模型输入,等等。
| 关于Google的AI First战略及Pixel智能手机
Google在AI领域的发展思路
(1)发展AI的几大要素:大数据、算法模型、计算能力/资源;
(2)对于Google而言,Google的顶级工程师和科学家团队基础对算法模型的制定和持续优化是强有力的保障;服务器、超算中心等软硬件设施资源对Google来说也不会是问题;那么就剩下了大数据这个环节,即世界上所有的AI巨头都面临的核心问题;
(3)大数据:数据获取的量级越多(获取后须进行标签化处理)、数据的维度越丰富、数据的时间范围越宽广,那么用来输入到模型进行训练后,模型输出就会越精准智能。
所以,Google当前发展AI的几大策略就比较容易看懂了,即——拓展智能终端(包括软件、硬件)、开放Google Assistant平台/生态(Google Assistant是Google AI予以呈现的交互接口形式之一)、争夺竞争对手获取数据信息的入口。
Google对硬件产品的发展思路
(1)正式发力硬件产品
尽管在硬件领域取得的成就或表现出的决心一直令人无法认可,但通过今年Google的几项举措,可以看出这回是决定在硬件产品上正式发力了。
例如,Google任命前MOTO总裁为Google硬件产品的总负责人(弥补Google所缺乏的硬件、供应链管理等基因或能力)、近期已投入至少300万美元进行Pixel手机的广告营销(同期内超过苹果和三星)且后续将投入上亿美元进行广告投放(根据路透社预测)、对Chromecast等硬件进行了产品升级并发布(一改之前经常半途而废的硬件产品发展思路)等等。
(2)硬件产品的目的是为了发展AI
根据2015年第4季度Apple的财报,仅iPhone就贡献了68%的营收,如果算上其他硬件产品,可以看到Apple的收入主要来源就是硬件;
而Google并不指望硬件产品能为其贡献多少营收,对于硬件的定位,Google一方面是希望继续打造示范产品和官方标准,例如这次发布的Daydream View手机盒子,就是为了统一Android平台上参差不齐杂乱无章的产品标准;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就是上面第1点所提及,Google希望通过硬件产品来获取更多维度、更大量级、更持续的时间周期内的互联网(含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这也是Google这次推出Google Home智能音箱的原因之一)的大数据,在获取数据的同时,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的设备向用户提供多样化、平台/生态式、持续优化的AI服务,从而进一步刺激用户提供数据输入,形成正反馈,确保Google AI战略的迅速发展,否则,Google的AI产品及服务水准就会停滞在Sundar所说的early days。
(3)补充一点,也仍然只是个人见解,Google除了AI领域具备前瞻性和领先的地位,在硬件产品和服务方面,充当的只是追随者的角色。
例如,Google Home是参考了Amazon Echo、在Chromecast / Google WiFi等产品之前国内厂商已经有了功能更完善的同类产品、Pixel的外观/价格等均与iPhone7保持尽可能一致、Pixel标榜的特色功能在其他Android厂商中已有定制实现,等等。不过,这个也是因为硬件只是为了实现第(2)点的目标而已,并不是Google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Pixel手机
(1)利益冲突
Google自有品牌手机的再次出现势必会导致当年收购MOTO时引发的Android阵营其他厂商的利益冲突,不过,Google已经说得很明确了,Mobile First的战略已经转移到了AI First,意味着Google对于各大Android巨头的抱怨不再那么在意,因为未来Google Assistant生态建设的权重将大于Android生态的维护。
(2)Pixel对于AI的贡献
上面已经提到了,这里举几个例子——Pixel提供更为出色的相机拍照功能,以及基于Google Photo的无限量云备份,附加用户对照片的系统反馈(例如MIUI宝宝相册功能的手工校正功能,实质就是为图片数据做标签校正),等于为Google的图像识别模型提供数据输入。
Google Assistant提供基于OCR识别的图像交互或语音交互,为Google的语音识别模型提供数据输入;用户在手机端的系统内操作都将反馈至Google大数据段进行积累,与Google Account匹配后,成为用户数据的一部分补充,进而在Google Home等物联网环境内进行更为精准的AI服务。
(3)推广阻力
无论是上面提到的前MOTO总裁的掌舵,还是巨额广告费用的持续投入,都不能短期内迅速弥补Pixel的几个明显短板:
Google手机的品牌认知、极客/粉丝/开发人员之外受众群体的拓展;
中国市场的进入障碍;
与iPhone7相同的、高端的价格定位(拉低了Android阵营中Pixel的性价比);
相对于其他厂商,营销渠道较为有限;
除了内置Google Assistant、支持Daydream VR之外,Pixel没有突出的亮点;
脱离了联合品牌后,供应链的保障(营销、售后服务),等等;也正是基于这些潜在的障碍,目前还不能对Pixel的销售情况给出准确的预测。
总之,Google的战略意图及计划实现路径还是比较清晰的,未来在各类场景中都获取了忠诚的用户后,广告营收便是水到渠成的了。不过这里也引出另外一个话题,即“Google对原生态广告的策略是怎样的”,以后有时间再和大家探讨。
暂时先分享这么多拙见,欢迎大侠们拍砖交流。
注:头图来自 lh5.ggpht.com。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