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支付清算报告:移动支付业务高歌猛进,非现金支付高频小额化

2018支付清算报告:移动支付业务高歌猛进,非现金支付高频小额化

雷锋网AI金融评论4月26日消息,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8)》(下称《报告》)。《报告》显示,移动支付业务比重增长势头明显,对互联网支付业务产生了明显替代效应。

移动支付发展继续高歌猛进

从具体数据来看,

  • 2017年,国内商业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375多亿笔、金额202多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06%和28.80%。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390多亿笔、金额105多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53%和106.06%。

  • 互联网支付业务规模增速放缓或出现下降:2017年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业务金额占网络支付总业务金额的比重分别为26.9%和73.1%,这项数据2016年为51.6%和48.4%。

  • 2017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1600多亿笔,金额3750多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59%和1.97%,笔数增长略有放缓,金额增速放缓较明显,非现金支付交易趋于高频小额化

  • 2017年票据业务下降趋势趋缓,全国共发生票据业务2.56亿笔,金额170多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2.79%和8.21%。上海票据交易所建设在参与主体和票据交易电子化方面进展明显,票交所新业态模式初步形成和发展。

  • 银行卡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发生银行卡交易1490多亿笔,金额760多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41%和2.67%,全国银行卡渗透率持续上升,达到48.71%。随着移动互联网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安全性提高、快速普及,银行卡的介质属性趋于淡化,卡基支付向账基支付转变趋势显现。

而在支付参与者方面,行业则呈现了支付服务组织以央行为核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基础、特许清算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为补充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仍为主力,45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设立的22多万个营业网点,构建起庞大的行内支付网络和面对面业务渠道,为保障支付业务创新和快速发展,支持其他零售支付服务商的专业化服务奠定了基础;非银行支付机构异军突起,截至2017年底,218家法人支付机构共有分公司1541家,互联网支付、银行卡收单和预付卡受理业务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从业人员数量和营业收入初具规模。

2018继续强监管主基调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AI金融评论发现,《报告》的分析也多角度体现出,监管层在2018年将延续其在支付领域的强监管主基调。

文中指出,非银行支付机构在合规经营、风险管理、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异,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明显,部分机构经营理念有待纠正,内部管理不规范、违法经营问题突出、扰乱市场秩序。而央行对于不事经营、严重违规以及存在其他问题的支付机构,通过业务调整、业务合并、不予续展等方式,令其退出支付服务市场。

数据也表明,首次发放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牌照算起,中国人民银行共计发放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牌照271张,注销28张。雷锋网AI金融评论了解到,央行2015年年底基本停滞了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并开始出手整顿,单是2016年8月到2017年9月期间,就有24张支付牌照被注销。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司副司长樊爽文在此次报告发布会上表态称,支付机构不要想法设法去漠视规则,特别是市场上一些大的机构,不能以为自己“大而不能倒、大而不能管”,“对自己有利的(规则)就遵守,对需要调整的就不能执行。”

他强调,央行根据支付技术特征分了四个安全级别, 500元限额只是针对安全级别最低的D类做出的规定。静态码虽然便利、成本低、使用方便,但安全性差,容易被替换、植入木马病毒等,这几年已经出现不少这方面的案例:“政策的初衷是,通过一定的限额,既能满足便利需求,又能保证安全,最终倒逼支付机构去提升支付的安全性。”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支付结算司近期刚刚下发了《2018年重点抽查工作指导意见》,其中明确了对支付行业检查的重点,包括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整治、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支付机构备付金管理、“二清”违规行为、“断直连”情况等几大方面。而今年6月30日将迎来“断直连”的最后期限,此次抽查带有明显的警示督促的意图,进一步对市场释放了更强烈的监管信号。

 2018支付清算报告:移动支付业务高歌猛进,非现金支付高频小额化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2018支付清算报告:移动支付业务高歌猛进,非现金支付高频小额化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