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rnetes这一容器工具的发起者是远在美国山景城的谷歌,但眼下,这一技术正跨越太平洋,被中国的青云QingCloud做了更多优化升级。
据了解,目前的Kubernetes尚不能开箱即用,“多云”容器编排的需求呼唤建构在Kubernetes之上的学习和应用成本更低的容器平台,而KubeSphere的出现正是契合了时代需求。
在选择了黄道吉日之后,青云QingCloud在2019年4月19日正式推出了KubeSphere容器平台高级版2.0,并重磅宣布KubeSphere正式加入云原生计算基金会CNCF。
当天,青云QingCloud CTO甘泉对内部的KubeSphere团队赞赏有加,并称其不仅代表了青云对IT技术趋势的精准把握,而且十分贴近企业客户的云原生转型需求,也是青云QingCloud开源战略的重要一环。
那么,其背后的团队是经过怎样曲折的过程才打磨成功这款产品?经历了多少故事?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与KubeSphere的产品研发总监、产品经理、产品设计师们聊了聊。
执着的产品研发总监:“青云不能输”
周小四是青云QingCloud应用及容器平台研发总监,人称四爷,是KubeSphere这款产品的核心人物,最早这块产品就是他力排众议做出来的。
“没有容器平台,对青云威胁很大,青云是靠云平台起家,不能在这一块输掉。”
青云QingCloud应用及容器平台研发总监 周小四
起步是在2017年,周小四没钱没人,的确很灰心,想过自己出去单干。他太了解CEO黄允松,黄允松否定过的事很难被改变。但周小四自己懂技术,有技术信仰,觉得一定要做出样子来,不能轻言放弃。
在不断与高层的“协商”之下,周小四的团队最终说服黄允松同意做这款容器产品。
“其实是市场的压力。那时候很多家都在做。”周小四后来回忆。加上2017年青云整体业务已经有规模了,实力上也允许这样做。
周小四告诉雷锋网,他是个技术人员,但比较“另类”的是他喜欢研究市场现状,想知道到底容器有没有机会。最开始那段时间,他看到多家容器平台已经在往外宣传,但不是基于Kubernetes做的,而是基于docker。他试过去下载、安装、体验,研究对手产品背后的意图是什么。
最终他发现:对手并没有认真做,只为混个声音,没有精细化打磨产品——他觉得这是自己的机会。
回忆起当初的点滴,周小四认为,成立一个新项目要花时间论证,没有人力财力支持,很难。
KubeSphere团队与青云QingCloud CTO甘泉在会议中
幸好在得到高层同意之后,周小四便开始自建团队,找了3个现成的前端,并逐步招聘其他人员扩充团队。
第一步是定军心。他每天给大家培训容器的思想、技术。周小四自己形容那段经历是“喂鸡汤”。
第二步是懂具体操作。这一步的要求是:产品设计师也必须懂业务,能跟技术在一个层面上交流问题。可见其他人员的标准更高。
蜕变:设计师要懂技术,程序员会做产品
在内部管理上,周小四尽量避免大家996,但事情却永远干不完。
他明确了一条:产品设计师一定不能加班,他觉得这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需要足够的休息时间,但KubeSphere的产品设计师冯威一直在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加紧学习。
KubeSphere的产品设计师 冯威
冯威形容自己的工作就是跨越用户与产品的交流障碍,而实现方式就是借助技术原理。
据了解,冯威本来的专业是行为设计学(软件设计领域),并不会接触太多纯技术层面的知识,但整个团队的技术氛围以及对接客户的专业性,他也在深刻改变自己的成长轨迹。
按照周小四的评价:冯威与技术人员已经能在同一个层面上对话了,甚至有诸多自己的思想,这很难得!
冯威眼里,产品经理和产品设计师的区别在于,产品经理是策略性的角色,具象化表现;而产品设计师面对的是容器云平台,是个性化的东西,因此,在产品设计视觉风格上,尽量追求轻量化扁平化。
得益于在IBM做产品的经验,周小四对产品设计的流程和质量样板都非常注重。每天都会和团队开15分钟会议,查漏补缺。
就像创业团队一样,人员更换是常有的事。周小四坦言,这一年多时间,前前后后有3个人离开过团队,有人等不起,有人不理解这套系统未来的市场空间,有人觉得太辛苦不想做码农,有新的职业规划。
对于行业的研判,周小四会特别留心一些国内国外网上的报道,辩证看待行业发展。最关键的渠道是与客户交流。客户买单是唯一的标准,因此走进客户心理是紧要的事。虽然客户都偏向于保守,但好的技术、好的市场应该善于去探寻。
在容器行业扎根许久,有人曾提醒过周小四去写书,但周小四觉得还不到时候,自己的沉淀还需要时间。不过他会经常利用一些业余时间受邀去做演讲,还会将微服务时代的容器发展和现状做一些内部的分享。
他自己也在蜕变。他知道,必须让KubeSphere走进开源世界,因此KubeSphere在2018年发布的时候就是开源的。2019年4月19日,这一消息在KubeSphere容器平台发布会上得以会宣布:青云携KubeSphere加入CNCF。
周小四觉得,大家都拥抱开源,很多代码也都来自于开源世界,青云也有义务去回馈开源世界,对于青云本身来说,也是提高知名度、品牌美誉度、用户友好度的一次举措。
但是,周小四一点不担心商业模式,因为他知道,开源不等于免费,企业会为有价值的商业知识付费。
于爽作为初始团队之一,又是现任的产品经理,实际上他经历了整个产品从0到1的过程,自己也在整个产品迭代的过程中完成了从程序员到产品人的转变。
KubeSphere的产品经理 于爽
值得一提的是,他与周小四同在IBM工作过,属于前同事,但隶属不同的团队。他离开IBM是想走出舒适区,做出改变,而青云的创业节奏正好给了他这种奋斗的感觉。
于爽认为,KubeSphere是一种技术属性并不简单的IT产品。
他每周会花大部分时间待在客户公司,比如对方的开发部。他告诉雷锋网,客户很少会主动梳理自己的需求,因此,长时间与客户的沟通,让他清楚地知道客户心里真正的需求。
在步骤上,他倾向于让客户先讲整体的困难、痛点,再用青云的技术去适配,比如基于容器、基于DevOps去辅助客户的迭代,帮助客户规划整体的支撑框架,产生机会并带去机会。
在交付方式上,于爽看到,KubeSphere 作为一款纯软件产品,既可以依托于云厂商,基于云平台实现公有云或者私有云的部署交付、也可基于物理机之上独立交付软件,除此以外,青云有着多种松耦合的产品线,如超融合一体机、SDN、存储等,大家可以互相之间形成组合拳,延伸了容器平台的维度,匹配灵活多样的企业 IT 需求,为 KubeSphere 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在赛道上要把握先机
一直以来,容器是一种将操作系统虚拟化的技术,这种技术解除了应用运行环境与操作系统的耦合,使应用程序及其运行环境以轻量级、标准化的形式进行封装。
按照周小四的话来说,Kubernetes是容器时代的分布式操作系统内核,是业界公认的容器调度和编排标准工具,但其学习曲线陡峭、安装部署复杂,在性能、安全、稳健性等层面存在诸多问题。
而KubeSphere是基于Kubernetes 构建的多租户、企业级容器管理平台,具有强大且完善的网络与存储能力——这正是青云最擅长的能力。
显然,当考虑好了技术和生态,志在抹平开发运维生产环境的差异,青云已经走在了容器平台部署的前列。
周小四也会继续带着他的团队,在今天的KubeSphere上做更多细粒度的创新。未来容器赛道上,“青云力量”势必不容忽视。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