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财通也开始用电话揽储的方式推销业务时,不知传统银行做何感想。
日前,关于“95017是骗子吗”的问题出现在搜索及问答平台上。虽然细想起来理所当然,但不少用户表示,接到微信支付的推销电话还是觉得意外的。
雷锋网编辑也曾接到过一次,电话另一头业务员推荐用户把更多资金留存在“余额+”产品里,“不仅利息更高,还可以方便地随时存取。”
这是多么熟悉的套路。
用银行的套路向银行发起挑战
理财通的广告词“你早该知道的”已经家喻户晓,但是,微信仍然用这种方式来告知潜在的用户,“要不要买理财?这有个‘余额+’。”银行用户也许不陌生的是,这种理财产品运营方式曾是银行业原有的套路和习惯。相信不止小编一个,接到过来自招商银行的保险产品推荐电话。
据雷锋网了解,“余额+”表示提供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高达3.85%,远高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微信的行为,用金融业的专业术语就叫做“高息揽储”。而且,根据介绍,这种“享受货币基金收益”的产品还是随时免费可取的,相当于是活期存款。这就意味着,理财通以银行销售的方式套路来迎合理财通的客户,并与银行产生了竞争。
银行所有赚钱的业务来源都是储户的钱,包括贷款业务,理财等;而根据截至2016年9月30日未经审核的第三季度综合业绩显示,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8.46亿。而在各大银行开始发力互联网金融时,也就是说,银行新的目标用户同时也是微信用户。因此,当微信推出这样的产品,又以同样的运营方式触达交集用户时,无疑将对银行当前吸收存款以及货币基金销售带来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来说,银行的信贷、理财客户都以大型企业,或者是高净值人群为主,但事实上他们也有获取新客户方面的担忧。因为从长远可持续发展来看,他们也要获取更多小微型企业(供应链金融)以及年轻用户群体(消费金融)等的客户。
而微信抢的,正是银行业下一代客户。以理财通的个人理财计划产品中“梦想计划”为例,用户立下一个小目标,然后便可以开始每个月“定时转入”,为梦想储蓄的理财行为。而这个“定时转入”并不是现金直接转入,而是通过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进入,所以实质上是冠以“为梦想奋斗”的基金定投,玩法上也可以分享到微信好友以及企业微信,邀请好友一起参与,推销销量高的产品。而这个“梦想计划”系列,是单个总额不得超过10万元的小额理财。显然,微信理财通针对的是年轻互联网用户。
据大数据征信公司星桥数据董事丁卓博士透露,很多银行也想开展普惠金融业务。“但由于对这部分客户掌握的信息较少,他们不知道怎么做。他们不了解普惠金融的客户群的特征,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判断这部分客户的信用评级。”这是一场用户、流量和数据的竞争。
至于腾讯的金融业务能力也不用赘述,布局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而即便如此,在以往腾讯方面在提及与金融行业的合作的时候,都很谦逊地表示自己是给银行服务的。事实上,腾讯金融就像一座等待银行业靠近的冰山。
说好的金融“科技”呢?
在这场对抗中,腾讯的玩法也相对简单,就是用相对简单的金融理财产品和功能,将中国理财市场中大规模基础的入门级理财用户——就是那几亿年轻网民,变成成为自己的今融用户,再用“社交+”的方式运营。
这个获客与运营方式,也没有百度或者是其他前沿大数据挖掘应用所讲的那样,通过海量数据分析,精准定位目标用户群,然后自动进行个性化的产品呈现;或者通过对用户的账单数据等的分析提供购买建议……而是依靠传统精细化运营的方法,结合低成本的大数据工具来发展金融业务。
“金融科技”概念火热起来后,大家都希望以黑科技武(bao)装(zhuang)自己,腾讯却走了不一样的路线。但是,这会是推动腾讯金融走向巅峰的正路吗?抑或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吸储不能盈利,吸储之后的业务才是利益增长点。不管是消费金融、普惠金融,还是智能财富管理,金融科技发挥作用的领域,或者说下一个多少万亿市场的开发,基础就是“AI算法+数据”。在于银行业的竞争中,腾讯的优势是社交数据,然而,在征信、风控,以及智能财富管理领域,社交数据都只是弱相关数据。据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此前报道,星桥数据董事长丁卓博士表示:“其实,社交数据征信在做360度的用户画像刻画中,其作用大概只占5%-10%。对于金融行业的评估来说,这些数据不能作为直接的评价参考。”
除此之外,如前文所述,这一批年轻用户,本就是信用记录覆盖有限的群体。信贷尚未做到个性化利率,大数据征信的革命就未算成功。
一位人工智能科学家曾比喻,如果算法是一辆汽车,数据就相当于是汽油。很明显,基金定投、理财交易等金融业务的扩张,有助于腾讯快速地积累更多强相关数据。
不过,总的来说,巨头们在金融科技领域上的探索也是如人饮水。一个电话背后,能否引起所谓“蝴蝶效应”呢?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