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有时候比戏剧更有意思,在中国智能硬件的浪潮里,雷锋网编辑既能听到“工匠精神”、“追求极致”这种旗帜鲜明的表态,也能听到“做智能硬件不需要门槛”这样的论调。当然,两者并不矛盾,因为个体的差异无法用数字模型来解构。
如果站在历史背景的角度,将硬件厂商简单粗暴地划分为传统阵营和互联网阵营,漫步者肯定属于前者。2015年9月8日下午,漫步者在北京连发了三款智能音响——MA 1、MA 3、MA 5。其中M代表漫步者,A代表阿里。
据漫步者董事长张文东透露,这次与阿里的合作,使得产品的研发时间被压缩到4个月,所以这三款产品都是在旧平台上重新做的调整。但他显然并不因此担心消费者会审美疲劳。因为在他眼里,“音响的灵魂永远是音质。”
以下是张文东与雷锋网编辑之间的对话(有删减):
雷锋网:有人说做智能硬件没有门槛,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张文东:那得看具体是什么产品,像筷子这种硬件就的确没什么门槛(笑)。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那音响呢?在智能硬件中,跨界做音响的厂商可不在少数。
张文东:音响是硬件中技术壁垒最高的。因为音质很难做好,同时不可能复制。我是学机械出身的,我可以这么告诉你,扬声器是一个很复杂的非线性振动系统。你可以理解为不是简单的点到点的直线,而是非常复杂的响应线条。
另外,它是由众多的零件构成,并且每一个零件都是非线性的,而扬声器要做的恰恰是要去模仿一个线性的声音,再现原声。你不要以为解构一台音响,将它的内部结构抄去就能做出来一样的音质。就算是我还给你一样的材料,你如果用不同的粘接方式,出来的音质也会不一样,非常明显。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很多带扬声器的电子产品里,都会标注用了XX扬声器。就算是法拉利这样的顶级跑车,在它的宣传册里,都是写着“BOSE”。你要知道法拉利在二战前就有了,而Bose是六几年诞生的。一个老品牌用新品牌来撑门面,这只会在扬声器里出现。所以音响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领域,它需要长期的积累,而这种积累不可能一日实现。
雷锋网:无论是音响还是耳机,很多厂商都喜欢用扬声器的大小来衡量音质优劣,这合理吗?
张文东:不是这样的,即使在体积受限的情况下,喇叭也并不是越大越好。这里面其实是一个赫姆霍兹共振原理,就是我刚讲的非线性系统。它就像一个“空气弹簧”一样,这个“空气弹簧”与箱体容积相关,如果容积小,用一个大口径的扬声器是没有意义的。它不但发不出好声音,而且会发出坏声音。
不过共振也只是对低音的影响比较大,真正影响音质的因素太多了,非常复杂。当然,这里面并没有什么玄学,都是些科学的东西。
雷锋网:但您有没有想过,对普通人来说,他们对音质优劣的判断并不敏感?
张文东:那可不是,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比对。如果你将两台素质不同的音响放在一起,会发现很容易听出差别。
雷锋网:那音响还是适合走线下渠道?
张文东:音响的走量的确是更多在线下,耳机则是线上居多。因为耳机的试听还有一定的障碍,而音响还是比较容易的。不过现在音响在线上的量也一直在追线下的量。
雷锋网:这次你们一次推了三款产品,从形态上看风格迥异,为什么?
张文东:因为要考虑不同的用户层面和不同的场景,所以就有不同的产品形态和不同的交互语言。我们不像别人,因为造型能力有限,就设计出很多大同小异的产品。我们对设计师的要求是独立思考,而不同设计师做出来的东西肯定也就不一样。
雷锋网:但在颜色和外壳的材质上,三款产品又都选择了比较亮丽的配色和塑料,这是怎么考虑的?
张文东:这些东西都是设计师和市场部的想法,颜色鲜艳在视觉上会更有冲击力,这很重要。不过相信我,任何鲜艳的颜色都卖不过黑色(笑)。
雷锋网:出于对结构的考虑,很多电子产品都会选择方方正正的造型,但这次发布的三款音响中有两款是异形的,这会不会对生产和调校造成困难?
张文东:调校没有难度,生产上的确会有。做成异形一方面当然是为了美观。另一方面,从声学的结构来说,方的并不是最好的,因为它会产生反射,从而形成驻波,声音就会模糊。圆形则没这个问题,它不会形成连续反射。
后记
在交流的过程中,张文东谈到了小米,“他们走进哪个行业都是要分一杯羹的,但音响不行。”也谈到了苹果,“苹果曾经也做过音响,结果一败涂地,后来不做了。”这似乎佐证了他对音响技术壁垒的阐述。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将话题带出了“智能”二字的辐射范围。
对话产品家,发现隐藏在产品背后的匠心
「唯物」是雷锋网打造的产品报道品牌,微信公众号:okweiwu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