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AI金融评论按:有这样一批金融科技公司,谈流量不如BAT,谈金融不如银行熟练,但它们如今都得到了资本的认可,完成了上市目标,成为各自细分领域里的“头号玩家”。踏足金融科技的中国企业无数,它们向后来者分享的也不仅仅是经验之谈,更有不少行业前瞻的观点。近日,在“2018中国AI金融探路者峰会”上,乐信总裁吴毅、拍拍贷总裁胡宏辉、汇付天下总裁穆海洁及51信用卡董事会秘书兼资本市场副总裁魏建鹏共同讨论了金融科技公司上市之路。
以下为圆桌讨论原文,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科研投入上升,是被动转型还是主动守擂?
主持人刘筱攸:我看到你们上个月发布的财报,财报里面有一项就是关于科技投入,研发的支出都在上升,而且上升的趋势还不少,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你们自己知道除了第三方支付,其他三个领域的金融牌照比较难,金融红利正在缺失,所做出来的一个被动转型的抉择?还是你们就是认为,科技一定是赋能金融的一个很重要的力量,我们必须要把科技这个港口守牢,所以你们才能去加大研发?
吴毅:我们没有所谓的转型这一说。如果说一家企业它建立的时候,它的主营业务是金融,那它需要建立的团队能力模型就是一支专门做金融的价值团队。如果本身在做其他业务,突然间因为这个行业已经转变了,然后才完全进行科技转型,其实在我看来不太现实。做金融科技,更多也是站在互联网科技的角度,怎样用技术能够去把金融做得更好,至于叫什么,更多只是一个名字。
过去几年,金融和科技分得不是很清楚,那家可能都把它当成一件事情,但随着监管和每一个玩家对这个行业看得越来越清楚,这个趋势已经是“金融的归金融,科技的归科技”。边界清楚之后,每家公司自己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哪块,就会更多慢慢去发展。
胡宏辉:我觉得转型这个词是在一个线性的空间,但是更开放的思维在二维、三维、四维的世界。最初的切入是在一个应用点,那接下来要升级是到平台级,再往上就是生态级。这方面已经做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场景,但实际上要到平台级还需要投资。其实我们都在往一个平台型的公司去发展。我觉得不是说一种转型的概念,是要能够更加多维的思路去看待这样一个逐渐升级的过程,这个才是我们讲互联网金融模式、金融科技的发展道理。
穆海洁:可能因为我们是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跟其他三位的业务模式不太一样。那第三方支付公司为什么科技投入很重要?从整个金融业态来看,我觉得中国的银行业的日子太好过了,然后第三方支付公司太苦了。对比全球支付公司的交易手续费率,中国的费率是最低的。我们在做很多小微企业的聚合支付,对标了Square这样的移动支付公司,在美国市场做得非常好。对标下来,发现就是我们的交易规模可能是它的三倍,但毛利可能只有它的五分之一。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的整个支付市场,你生活中或者消费的过程当中,越来越多指向移动技术,已经完全替代掉原有银行卡这种传统的支付技术,我觉得科技投入是必须要去做的。
我们今年中报里面,科研投入跟去年同比其实提升了30%,未来也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因为移动支付包括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已经切切实实应用在支付服务的方方面面。服务过程中,包括客户进入审核等,全部都采用人工智能的方式,那正因为这样的技术投入以后,你的效率提升了,成本降低了,服务能力有了非常高的提升。基于技术投入而沉淀下来的能力,可以在未来去向一些可能不具备这部分能力的机构去进行一些输出。这是基于你的主营业务发展当中,不断的科技投入在经营当中获取更多一些市场机会。
魏建鹏:相信在场的各位应该都有信用卡,但是中国一共也才差不多6亿张信用卡。其实还有非常多的人之前并没有被银行这些机构服务好,中间就有非常多的机会做科技的转型,或者其他业态。从银行的年报能够看出银行在消费金融等各级业务战略上的投资趋势。在这个大背景下,像我们这样的公司通过科技输出方式,帮助这些金融机构更好地在他们执行战略的情况下进行转型,帮助他们服务到更多的用户,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我觉得这是一个大的行业发展趋势。51信用卡2012年成立,最初到现在的定位主要是个科技公司,我们帮助用户,实际上是帮助他们去进行个人的负债管理,以这个为切入点去服务他们各种垂直的金融需求。其实对我们来说确实也没有什么所谓的转型,更多还是垂直场景下,怎么把客户的体验做得更好。
科技能力输出的场景“成绩单”
主持人:我们在夯实主营业务之外,加大科研投入,其实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为有沉淀下来的海量数据,比如说信用卡数据、消费金融的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帮到对口的金融机构。第二个问题就是,你们现在已经把你们的技术和系统输出到了哪些机构,并且落到了哪些业务节点?除了智能客服、贷前审核、贷后催收,还有其他的吗?能否详细把场景讲一下?
魏建鹏:我们帮助用户了解对自己的负债情况。很多人都会每个月收到信用卡账单,我们最早的切入点就是帮助大家把账单汇总整理智能化的管理体系。那么在这个场景底下就产生了很多和用户交互的机会,这个过程里也积累很多数据。可能我们最早的切入点,包括到现在为止,是帮助信用卡的发卡银行去触达它的用户,去管理和运营这些用户用它的发展去处。最早的1.0版本是帮助银行去发行信用卡,帮银行更精准地定位用户。打个比方,信用卡账单里面体现很多商品,比如经常购买机票酒店,就知道这是比较容易被贴上商业人群标签的。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就比较好在这方面发力,这样用户去申请信用卡的成功率也更高一些。
最近一两年我们做了更多的输出,流量服务以外也做了一些数据分析和用户运营的应用输出给银行,这就是2.0版本。除了发卡后在用户端的服务,用户在银行账户里能有丰富的数据、风控和使用表现,我们在这方面跟银行来进行全方位的合作,看银行想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像一些在信用卡方面已经做得很好的股份制银行,我们主要在流量方面合作,但对于一些区域性的中小银行,我们可以合作得更加深。
穆海洁:作为一家支付公司,我们沉淀下来最重要的业务模式,一个是聚合支付,也就是融合了包括银行卡支付、二维码支付、银联云闪付、NFC等等,它是完全整合在一起的。我们目前也以聚合支付的模式,在两年的时间发展了差不多740万的小微商户。这些小微商户我们给到他一个APP,在收款和个人的现金管理方面,包括理财、贷款超市,目前是分析商户的日常收款数据等,再推送给到不同的金融机构,比如银行、贷款机构等。之后也会以这些小微商户为基础,去跟金融机构或类金融机构在开展合作。
我觉得从支付公司积累下来的最重要的一项技术是账户体系,它非常灵活,包括远程开户身份验证,多银行卡绑定,以及根据客户的场景去做深度定制。这个账户体系在过去的三年当中,应用最多的是在网贷行业,互金行业。我们做了超过一千多家互金行业客户的账户托管,目前也是跟银行开展合作,也有帮助银行在做整套存款系统和后续账户体系。此外,我们积累下来的基于爬虫和大数据分析的平台监控系统,也输出给了像华夏银行、上海银行这类银行机构,帮助他们在做存款的时候更好地做风险控制。
还有现在很多的电商平台在展业过程当中会涉及到资金沉淀的合规问题,一些连锁机构对各级分销商的管理等,我们跟银行的合作当中,有一套适应不同场景的账户体系,结合银行本身的业务模式。也就是说基于这些场景,银行可以收到存款,也可以基于产品上的客户来开展供应链融资和消费金融等金融业务。我觉得这也反映了,金融科技能力是一种场景跟业务的合作,同时也是我们在场景当中积累下来的一些科技能力给到银行,更多帮助他金融业务的效率提升。
胡宏辉:我们每年大概有10~30%的交易定制来自于很多金融机构,除了提供客户、流量、反欺诈技术,基于客户数据也做了很多年,这一块目前并没有到太高的一个水平。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在做一些基础研究的金融科技输出。
一是魔镜杯的数据大赛,今年是第三届。我们每年都会提供大量的脱敏的这个数据,给到我们外部的各种各样的机构,高校学生,包括境外的研究机构,跟他大家一起在数据的基础上面去做更多有利于这个金融业务的一些模型也好,啊一些这个分析也好,这个我觉得是一些基础。二是今年年初设立智慧金融研究院,未来三年会投十个亿,针对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这些基础研究。目前已经跟像浙江大学很多高校建立合作研究的关系。第三,今年下半年会做拍拍贷智慧金融大学,分享行业经验,不局限在金融机构。
从更长远来看,我觉得这对整个行业中国的金融科技的发展更有价值。
吴毅: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科技的这个时代,其实跟传统金融一个很大的区别是,用户含量变得更加小额和分散。很多的用户以前并没有那么多存量征信数据可以用,所以必须要很多的科技手段帮助判断用户。我们通过AI去识别的每一个用户,其实最核心只是识别两样东西,一个是识别每一个用户在未来预期的概率,第二个是识别这个用户是不是欺诈分子。主要判断他的收入和整体负债,构成了对还款能力的预估,结合持续的借贷行为表现去计算还款意愿。其实跟传统银行对用户判断的原理和逻辑是一样的,但是方法不一样。但因为刚刚说到用户更加分散、小额,不可能用原来银行人工审核判断中小企业或大客户的方式。要更多依赖跟他的收入、征信并没有直接关系的弱变量,所构成的模型去判断。
每个用户都有我们计算的未来预期的概率,概率高低控制给额度大小和利率调整。另外就是反欺诈,随着这个用户量越来越多、越来越分散的时候,欺诈分子能够在网上能够去获取的漏洞越来越多,因为不是面对面的识别,判断反欺诈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通过AI的手段去判断的话,比如地理位置,LBS信息的聚集,下单时间,操作APP的行为等。当各种可疑点结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能够大概率识别出欺诈分子。
几年前,我们也在跟不同的金融机构合作,来共享我们这样的能力。其实我们并不是说只做能力的输出,而是我们和金融机构各有所长。比如刚刚提到的模式,金融机构可以把我们的产品作为通道来接触用户方。
正面对阵银行系科技公司
主持人:刚刚知道了各位加码金融科技的做法和原因,以及关于整个业态的一些深入思考。接下来的问题:效果如何?面对竞争怎么办?效果就是金融科技在利润贡献度上对你们主营业务的帮助程度。
第二个问题是,现在银行也建立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公司,比如民生科技、兴业数金,他们都瞄准跟你们几乎一样的领域。那面对这种比你们和金融更有紧密度的科技公司,你们将如何看待业绩的竞争?
吴毅:我们很乐于看到每一家的金融机构在逐渐逐渐发展科技的力量去建立金融子公司。我们跟很多金融机构合作的过程当中,其实会有很多的一些对接的难点。因为这个科技战略业务的一定是通过大量完善的系统对接海量的用户,但是传统金融机构他们原本的核心系统是围绕银行业务模式打造出来的,跟现在的海量分散业务模式对接时,又会有很多的难点。需要做大量的改造,慢慢适应,否则一天的订单我们推送过去,系统接不住很容易被拖垮。所以合作打造这样的发展方向的时候,金融机构也要在科技方面有不断的进步。我觉得未来更多还是在谋求合作,互相磨合,大家在往中间靠,这样的发展趋势。
胡宏辉:往往科技公司对风险不太敏感,像这段时间很多出事的所谓互金公司,倒闭的原因是他想经营但对风险意识不够,我觉得文化的冲突是未来我们在这个行业一个发展重要影响。
利润贡献度问题,实际上一个企业衡量成功不成功,不完全是说你企业的问题,尤其在资本市场。我觉得怎么去讲好科技的故事,体现出来能不能做好,恰恰是对你企业的估值,对你这个股东的价值最大化有什么影响。我觉得短时间内金融科技很难给公司创造这个价值。因为大家都知道在中国,金融领域都是暴利,真正科技企业的利润其实是有限的。
穆海洁:大家有个误区,觉得金融科技好像他去做了,别人就做不了了,我觉得不是。因为本身每一家金融机构它都有底层技术能力的,只是说这个技术能力到底是基于哪些层面?我觉得大部分中国传统金融机构,跟目前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相比,它的技术底层技术是隔代的,也就是上一代的技术。可能它的技术是很稳定,也很能支撑现有的业务的发展,因为都是大客户。但是今天的确就是有那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或支付机构在服务中国那么多的小微客户,我们需要是一个更加稳定的或者有扩展性的这样一套技术架构。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它要立马去改变这件事情是非常难的。当然大家都在做这方面的努力,那我们在跟金融机构合作的时候,也在逐步理清分工。也有很多金融机构走在前面,我觉得关键还是执行层面是什么的人。刚刚也讲到执行文化,这当中合作是更为重要的一个话题。
就是什么样的机构能够为你带来什么价值。在这时候的话双方价值的未来的体现更重要。中国这个市场足够大,传统金融机构触达到的地域和客户远远都没有覆盖到所有的客户。因为支付的确是连接很多场景,沉淀下来的是日常这些海量的支付数据,消费场景也好,投资场景也好,信贷场景也好,你都需要资金的划拨,沉淀下来的海量数据到底有什么用?
前面讲到聚合支付和账户体系的基础能力,但更重要的其实是未来金融增值服务的叠加能力,就需要更多机构一起加入到这些场景当中。可能互联网金融机构在金融业务的竞争,我们已经翻过去了一页,未来持牌机构也越来越多加入到小微的服务当中。
我们在2017年纯金融科技部分的毛利是占到整体毛利的15%,不是支付手续费收入,是除了支付手续费收入以外的。这两年的试点下来,我觉得这是完全可行的一条路:不做任何的贷款,也不做理财,因为上市主体只有支付牌照。我们通过跟场景的连接,几万亿的交易数据沉淀,的确是可以来为后续的金融业务去提供一个非常好的行为数据,提供用户的画像。我觉得在各自领域去发展你最强的这部分能力,就可以达到共赢,在这个市场上走得更快。
魏建鹏:刚刚说到这些对个人的业务,人工处理的时间也有限,只能借助科技做得高效,其实不止中国,应该全世界都有。说实话金融服务差异化不是那么明显,最底层满足用户这些存贷退的需求80%差不多,另外20%有些定价和时效性的差别。金融行业非常大,容纳了从股份制银行到城商行,可能连规模不是很大的城商行也有几百亿的资产规模。有的银行可能有自己的长处,但科技方面可能投入很难做到,这也是给我们的机会。
更多资讯请关注雷锋网AI金融评论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