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站在人工智能与金融IT最顶端的人丨CCF-GAIR 2018

王强:站在人工智能与金融IT最顶端的人丨CCF-GAIR 2018

我眼睁睁看着两股触手可及的浪潮从我眼前飘过,一次是20年前的互联网浪潮,一次是现在的人工智能浪潮。直到现在,我既没有上岸,但又站在最前线。

一年前,笔者在《陆奇、沈向洋、李开复、 洪小文四人在CMU和职业生涯早期的故事》一文中提到:

4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中,有3任(李开复、沈向洋、洪小文)是 CMU 计算机学院教授、图灵奖得主罗杰·瑞迪(Raj Reddy)的博士生。 

而Reddy教授培养出的另一位得意中国门生,便是本篇的主人公王强。

相比而言,王强的职业路径,与瑞迪教授的三位微软系华人学生有所不同。但在笔者看来,国内整个金融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同时拥有如此深厚的AI学术研究和金融IT能力的牛人,半只手就可以数得过来。

王强,大数金融CTO兼首席科学家。1998年-2009年,王强任IBM GBS美国设计合作部门总裁、IBM Thomas. J Waston研究院主任研究员,期间获得了CMU机器人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出任建设银行信息技术部门核心与智能交易系统首席专家兼西安银博副总经理(建行全资子公司)、美国Fiserv公司东亚及东南亚董事总经理兼总裁、TCS中国高级副总裁兼首席研究员。

学术研究层面,王强自2009年起任UC Berkeley 机器人与工程实验室讲座教授,在国际Top期刊发表90余篇论文,同时是4届CVPR论文评委和两大国际顶刊PAMI、TIP的编委。于2017年当选IEEE Fellow。

王强长期供职于金融IT领域,Fintech主要的研究及工作方向在银行战略转型、核心银行业务、金融反欺诈、金融大数据等领域;

AI研究方向专注于图像理解、深度学习、智能决策等领域,并在去年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刘铁岩、腾讯AI Lab副主任俞栋、今日头条AI实验室主任李航等人同期当选IEEE Fellow。

回顾王强二十多年的求学与职场生涯,每个重要节点都充满“塞翁失马”的经历:

  • 放弃西交大保送名额冲击清华,15岁高考以陕西省理科第四名的成绩,却因估分失误又报考了西安交通大学。

  • 博士导师瑞迪是语音识别领域的大师,王强却选择研究计算机视觉,并在2017年获得至高荣誉:IEEE Fellow。

  • 4年11个月攻读完CMU机器人博士, 王强在毕业两年内成为IBM Watson时任最年轻的主任研究员(28岁),第二年获得IBM 全球“杰出工程师奖”,是IBM时任最年轻的“华人杰出工程师”之一。

  • 40不惑之年,当多家知名巨头给他开出千万年薪让其出任研究高管时,他却选择加入创业团队。

郑南宁在左,周鸿祎在右

与很多90年代的互联网人一样,《硅谷热》一书燃起了理科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所有幻想,王强也不例外。

1994年,15岁的王强考入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系,孙剑是高他一届的直系师兄;此外,正在交大读研三的周鸿祎则奔波在校园各个角落,一边倒腾反病毒卡,一边启动第二个创业项目:平面创意系统……

进入大学不久后,彼岸硅谷的创业之火愈燃愈烈,马克·安德森在94年发布的网景浏览器,从推出到与微软硬碰硬,仅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本科上学期,当新生们还在享受大学生活时,王强似乎从那位卖反病毒卡的小伙儿身上看到了马克·安德森的影子,在师兄周扬的介绍下,加入了周鸿祎的“坏孩子”军团,为反病毒卡写病毒动态库引擎。

 “刚上大学就可以写程序了?”编者问道。

“那会儿我已经有了三四年的编程经验。高一时便用一个月的时间把二哥的计算机课本自学了个遍,基本可以用C语言编程。”回忆起年少往事,王强继续讲到,“我的数学还行,高二时奥林匹克数学和物理竞赛的都是省一等奖。高考分数超出清华录取线70多分,比理科状元少6分,但因为估分失误,报了西交大,其实这是个好事,那是如果上清华,牛人太多,我的自信心一定会受打击,那么未来的路估计大半会很平淡。”

至于为何加入周鸿祎团队,王强顿了顿谈到:很多年轻人做决策更多是内心热情使然,由于对周鸿祎“首次利用硬件反病毒”这个概念感到好奇,遂决定入伙。

后面的故事如周鸿祎自传《颠覆者》所述,第一个反病毒卡项目因为产品迭代、利益分配和内部管理等问题流产。

团队解散后,王强又回归简单平静的生活,把所有精力聚焦于学习。

大一下半年,王强用了一学期时间把大学所有数学课程学习完毕,并用C语言实现了课本里介绍的所有算法。

“我们有一个比较严苛的老师,他出的高级编程语言试题至少会挂掉20%的学生,重点是从未有一个人可以拿到满分,而我,成了那几年唯一一个获得满分的人。”王强娓娓道来。

此外,也有两位老师也对他的职业与研究生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特别崇拜的一位老师叫万金友,他的汇编水平非常高,可以把UCDOS的作者求伯君改为万伯军。是很多学生的偶像。”

虽然对这种超神级编程能力感到非常震惊,但在技术嗅觉灵敏的王强看来,汇编技术的未来发展意义会非常有限。

就在这期间,《数据结构》这门课程让王强眼前一亮,时任西交大电信学院院长的郑南宁教授在教这门课时谈到多种图像学知识,这仿佛为王强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成为王强多年的研究兴趣所在。

职业生涯第一站:与蓝色大象共舞

1997年,成立第一年的IBM中国技术研究院在西交大招募暑期夏令营实习生,已经精通Java、C、C++、R、COBOL、RPG等6种语言的王强,第一个被选中。

一个半月后,带领他们的研究经理在一个项目实战中遇到了难题,由于交付时间较紧,把问题分发给所有组员的他并未抱太多希望。

在其他人连连发怵的情况下,王强连夜翻完18个小时的源代码,最终在二天把问题成功解决。经理看到这个未满18岁的毛头小子竟然有着如此大的能耐后异常兴奋,并安排HR一定要把王强留下。

在HR问毕业后是否愿意正式加入IBM时,面对跨国巨头的盛情,必然难却,王强欣然答应。

王强本科毕业的1998年,那一年西安的夏天异常炎热,创业环境同样如此。

那年,比尔盖茨发布了Windows 98系统,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

那年,刘强东拿着1.2万元积蓄赶赴中关村,租了一个小柜台,售卖刻录机和光碟。

那年,意气风发的张朝阳、王志东分别创立了搜狐和新浪。

那年,马化腾和张志东在深圳注册了腾讯。

那年,见了大世面的李开复回国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

硅谷的互联网热潮逐渐达到顶峰,大洋彼岸的中国技术青年也纷纷涌入这个行业。

大四期间,王强对外界的创业潮似乎并不感冒,反而对图像技术的兴趣不减反增。

拒绝西交大保研名额后,王强以467的高分报考了浙江大学图形学名师鲍虎军-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生,而就在半只脚已经踏入鲍虎军门下时,王强接到了IBM的电话,才想起一年前他的口头承诺:毕业后会回到IBM。

“年轻人,说话做事不能没有诚信。“在收到王强以读研为由的的拒绝消息后,IBM的这句话让王强开始犹豫。

此外,IBM也为王强描绘了众多美好的前景,其中尤为打动的一项便是:做基础技术研究。

1998年8月,王强在与家人商量后,最终放弃攻读浙江大学图形学硕士,加入IBM进入核心技术团队,用C++解决复杂接口问题。

1998的11月份,IBM中标美洲银行4亿美金的重要项目,该项目由IBM GBS负责。

那个年代如日中天的GBS,犹如云计算时代之于亚马逊AWS。

IBM GBS,即全球商业服务部(2017年GBS与全球技术服务部(GTS)合并为“IBM服务部”),截止至2017年,GBS已帮助世界170多个国家的知名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重塑,IBM GBS 于2016年财年收入已突破170亿美元,占总营收超21%。

随着全球金融信息化浪潮的到来,核心部件的工程师在GBS内部的需求越来越大,在这一节点,HR建议王强尝试参加该部门的全球招募计划。

秉着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兴致,只能听懂外文但几乎无法正常交流的他在经过三轮面试后,最终靠过硬的技术解决能力进入GBS这个遍布全球的精英技术团队。

“与多数中国学生阅读、听写能力与口语水平完全不对等一样,我也能看能听,但没法说。当时面试官对我的英文问题也十分头疼,但后面因为我的做的一些项目不错,就被招募进去。”

2000年6月份王强顺利升为Band8,而这个职级在IBM从未授予过23岁以下的员工,王强当年只有21岁,王强在离开IBM是Band D职级。

外企晋升速度慢的问题,或许还不远是年仅21岁的王强应该考虑的事情。但对自己职业有明确规划的他,经过判断后认为有一条路可选择:做架构师。

“你现在太年轻,虽然有了架构师的能力,但不见得团队领导会能接纳。如果在名校拿到硕士博士后,晋升空间可能会大大提升。”HR的这番话为王强点明了未来的路径。

两大贵人:C++之父与图灵奖得主

就这样,王强开始了高校申请。

这其中,他崇拜多年的偶像C++ 之父Bjarne Stroustrup为他的博士申请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回忆到这段往事,王强仍旧满怀感激。

“Bjarne Stroustrup早期在IBM做兼职高级顾问,好几次在IBM主办的大会中讲解了自己对编译器的理解。由于崇拜之情,我经常主动凑过去找他聊天,探讨一些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

Stroustrup也发现了这个年轻人对技术的理解和热枕远远强于同龄人,于是双方互留了邮箱。

2002年,筹备了一年的王强开始申请多个名校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但苦于寻找合适的推荐人。这时候王强想起了Stroustrup,希望他能为其写推荐信。

Stroustrup收到王强的邮件后,不假思索地为这个年轻人撰写了一封长长的推荐信。

几个月后,王强拿到了所有计算机人都憧憬的CMU计算机系offer,而接收他的导师正是大名鼎鼎图灵奖得主罗杰·瑞迪教授。那年王强23岁。

瑞迪教授过华人博士生很少,却走出了沈向洋、洪小文和李开复等在世界享有盛誉的科学家和企业家。

瑞迪教授的华人学生有一共性:为人谦逊,学术观狼性。

李开复和洪小文在做 Sphinx 时,瑞迪教授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思路,但年轻气盛的李开复和洪小文仍旧坚持采用隐含马尔克夫模型的框架做语音识别。Sphinx 成功后对瑞迪教授本人和后来的研究者影响巨大,直至今日,苹果、微软及其他公司与机构的语音技术研究仍以之为基础。

当时李开复和洪小文不顾瑞迪教授的反对,坚持研究 Sphinx的这股劲头似乎也在沈向洋身上体现出来。他并没有选择语音作为方向,而是学习图形学用照片重建电脑三维世界。

与师兄沈向洋在语音识别大师屋檐下选择图形学颇为相似,王强也并没有中规中矩地追随瑞迪教授擅长的语音方向,而是朝着自己的兴趣计算机视觉领域走去。

进入CMU初期,瑞迪教授给了王强几个思路:做图像识别,首先需要自己做样本,然后既可以用机器学习的方式,可以用集合的方式,也可以用算法来实现或用MATLAB仿真。

“瑞迪教授并不是一个把知识点从头讲到尾、手把手带你的老师。他会告诉你做某项研究,需要具备哪些最基本的条件和知识,然后会为你列出一个list。他的记忆力非常好,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check你list的知识点掌握了多少。”

如果遇到不是他特别熟悉的细分方向,瑞迪教授会推荐你找哪些人,推荐参考阅读哪些论文和书。即便是自己最熟悉的领域,他也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权限和自由,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挖掘。

“这种教学方式对我的研究生涯影响非常大。做研究,重在对现有研究的这条道路上做变革,然后看变革之后能否走得通。那时候我在走一条比较独特的研究路线,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做标注和找库。什么标注样本是有效的?这在当时是让人非常头疼的难题。除此之外,我也希望做出更大的创新,改变更多点。但这也直接致使我陷入迷茫期,很多研究完全没有头绪。”

瑞迪教授发现我的问题后便问道:你知道语音标注怎么切窗口,怎么提窗,怎么消噪吗?大家都知道分类器难设计,那能不能换个思路,从结构推断分类器,从中间网推理,通过输出管理分类器设计,再在两个网络中间去找结合点。这样你会发现你虽然改变不了所有点,但至少能改变这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而这一点会使你的成果有质的提升。

“从一处开始,不要试图改变很多“的研究理念,对王强的影响非常大。从表面来看,这句话并没独特之处,但对于那些一心想做出“旷世之作”的人来说,他们的目标往往是革新所有点。

NBA前全明星控卫贾森基德曾在临近退役时为新球员提了一条宝贵建议:年轻时我每次抢到篮板球后就全速冲击篮筐,当时教练对我说慢下来,我无法理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才发现这句再朴实不过的话里蕴含着无数的篮球经验和哲学,慢下来可以让你更好的阅读比赛,控制攻守节奏,而坚守这一条原则的基德最终成为了21世纪以来最杰出的组织后卫。

与“慢下来”相似,“先从改变一点开始”这样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纠正了多个走在弯路上的研究者。

之后,只在研究中改变了一点的王强,发表了多篇非常优秀的论文。

攻读硕士和博士的同时,王强还在为IBM GBS做项目,从高级程序员,做到架构师,04年拿到硕士学位前后,被破格提为IBM GBS IT设计合作部门总裁。当时GBS的IT设计合作部门已经成为一个汇聚将近二百多人的世界顶尖银行交易系统架构师的机构,负责把IBM的产品与合作伙伴产品打通,并形成Total行业解决方案。

王强讲到,02年到06年,他每天的睡觉+吃饭时间,不超过五个半小时。每天三点多睡觉,七点多准时爬起来去工作、上课、去图书馆。

这期间,除了完成了IBM多个重大项目外,王强在PAMI等多个顶级学术期刊发表数十篇优秀论文。

职业抉择:计算机视觉 or 金融IT

2006年,王强获得CMU博士离开象牙塔后的那一年内,身处海外的王强看到百度、腾讯相继上市,互联网市场一片繁荣,但他感慨那个时代似乎赶不上他在CMU积累的知识,如果回到国内更难发挥出自己的研究能力。

最终,在GBS项目完结后,王强放弃部门总裁职位,跨去鼎盛时期的IBM Thomas J. Watson研究院,从事医学影像分析的研究,并在两年内升任为Watson研究院主任研究员。28岁的他是时任Watson最年轻的主任研究员。

加入Watson后的王强,主要从事的肺部与眼底医学影像分析工作,团队把之前25%的准确率,提升到了50%。并在加拿大医院落地,比国内到来不久的医学影像分析潮整整早了十年,因为在Waston的贡献,29岁的他获得IBM全球“杰出工程师奖”,是IBM历史最年轻的“华人杰出工程师奖”之一。

但这之后,王强愈发迷茫,他发现图像识别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局限,虽然计算机视觉是他的兴趣所在,但这些技术所能落地解决的问题并不能让王强感到满足。王强也感慨道Watson是最早一批做认知技术研究的机构,却沦落到现在这个境地。

笔者回忆道一年多前,张宏江与周志华在KDD China的技术峰会中对话时,观众反复提问周志华为何不全身投入到工业界,张拿过周的话筒一道点破学术人的追求:目前工业界还没有足够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能让志华动心。

与张宏江所言的“问题解决信仰”类似。用工程手段解决世界一流金融机构的IT难题,比用研究的方式提升图像识别准确率,更让王强振奋人心。

2006年开始,王强的前部门IBM GBS中国区正在为中国建行开发Core banking系统,多达1万7000多只交易,让系统变得异常复杂。这样的复杂金融IT难题,无疑对王强有着天然的诱惑力,同时建行在极力邀请他的加盟。

虽然传统金融机构往往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较为有限,但王强还是最后决定回国加入建设银行并任核心系统首席专家,负责核心交易系统的项目管理和研发。随着王强的加入,这套核心交易系统的存款部分在一年内成功上线。

随后,王强分别在中国第一金融IT公司宇信任首席金融架构师,之后又出任美国Fiserv公司东亚及东南亚董事总经理兼总裁,TCS中国高级副总裁兼首席研究员等,手下员工一度超过6000多人。

不停地在客户眼中扮演着"Trouble Terminator"的角色。

2014年,王强在河北省政府及邯郸银行董事长等高官的盛情邀请下出任邯郸银行CIO,同时被评为河北省“百人计划人才”,河北省特聘专家。

“我骨子里是个不安分的攻城狮,当最难打的城墙被攻下来后,我并不安于享受成功后的守城现状,而是不断去内部和外部寻找新的问题。”

解决完邯郸银行的技术问题后,王强开始思索未来的职业规划。这期间,国内最顶尖的几家互联网巨头和金融集团希望他来担任计算机视觉和系统架构的首席技术高管。

“创业!”在对自己经过审视之后,王强的内心给出了答案。

2018年4月,王强正式加入金融科技初创公司大数金融,出任CTO兼首席科学家。短短3年,大数金融目前估值过百亿。

“大数金融是个非常有活力的团队,我加入后的首要任务是对新一代小微信贷系统、金融反欺诈、多维度核身、OCR、智财方案、客服、催收等系统进行升级。大数金融的模式也是把获客、反欺诈、风控、生物识别、高效运营管理等方案,打包销售给银行和保险公司。”

王强继续介绍道,大数金融的销售方式与行业其他厂商有所不同,传统IT厂商是卖项目的一锤子买卖,开发完毕就结束,售后服务继续交钱。

而大数金融的模式是与客户分润,以风控和反欺诈方案为例,大数把这两套方案销售给客户后,客户利用大数解决方案多赚到的钱,大数会和银行进行分润。

在经过对大数金融的IT和智能化技术升级后,大数金融可以为客户输出线上的整个运营流程,把终端用户5到10天的贷款周期,缩短到1到1.6天,甚至到一天之内。通过远程智能面核的方式代替过去网点面核的方式。

“大数金融是家极具前景的公司,一家成立不久的企业可以把产品和利润做到如此高水准,未来不可估量。而且大数金融有很多环节需要强大的IT和AI技术支持,反过来说,它本身拥有无数的场景需要智能化技术来填充和支持。”

“现在市场上很多AI公司是先有了某些技术后,再去找钉子,而大数金融则自己摆好了无数钉子,等着有AI和金融IT这些锤子去敲,而我就是扮演敲钉子的人。”

多年从事金融,难凉AI学术热血

回国后主要从事金融IT的王强,在实际项目中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场景并不多,但完全不影响他对图像学术方向的热衷。

近些年,王强分别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机器人及智能机器实验室聘请为计算机视觉讲座教授、博士导师。

“这些年我不断用新的方式去研究计算机视觉。今年8月份左右,我会在顶刊上发布一篇关于在胶囊网络中进行图像和视频处理和修补的论文。”

2017年,这位顶尖的金融IT职业选手,以“AI爱好者”的身份当选IEEE Fellow。

那一刻,这位Trouble Terminator,已然站在了人工智能与金融IT领域的最顶端。


<完>


6月30日,王强将担任由中国计算机学会、雷锋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联合举办的CCF-GAIR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计算机视觉专场联合主席。

该专场中,多位科技巨头首席技术官、国际学术顶会主席、世界名校AI实验室主任、独角兽首席科学家将会公开分享最前沿的计算机视觉技术研究与商用成果。

本专场强调产学融合,出席的学术嘉宾均拥有深厚的商业项目开发经验,企业嘉宾也具备一流的学术研究能力。为业内人士提供极具价值的「学术前沿与智能视频监控、医疗影像分析」新思路和方法论。

演讲嘉宾

科技巨头高管

张益肇: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

王熙:飞利浦中国副总裁、首席技术官

国际学术顶会总主席

权龙:香港科技大学教授,ICCV 2011主席,IEEE Fellow

沈定刚: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MICCAI 2019主席,IEEE Fellow

世界知名实验室主任

田捷: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主任,IEEE Fellow

邢磊:斯坦福大学医学物理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

独角兽企业创始人与首席科学家

孙剑:旷视科技首席科学家,前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姚志强: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

林达华: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港中文-商汤联合实验室主任

王孝宇:云天励飞首席科学家,前Snapchat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任鹏:臻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

圆桌对话嘉宾:

柴象飞:汇医慧影创始人兼CEO

李明强:图普科技创始人兼CEO

龚纯斌:睿视智觉CEO

赵地: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副研究员

附:大会详情,点击进入 https://gair.leiphone.com/gair/2018yr?from=leifengwang2018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王强:站在人工智能与金融IT最顶端的人丨CCF-GAIR 2018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