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由腾讯主办的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在重庆召开。在早上的开场演讲中,对于腾讯在“互联网+”应该扮演的角色,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是这样说的:
在‘互联网+’的发展中,我们希望有所为有所不为。首先,‘互联网+’要做好减法,要用互联网减,才能加上别人,从而成为各行各业迈进数字化进程的助手。
而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态度,同样也被贯彻到了本次峰会首次开设的“金融分论坛”之中。
金融科技已成各大互联网巨头必争之地。在雷锋网此前的文章《腾讯“互联网+”大会首次设立的金融分论坛,都有什么看点?》中,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曾预测了金融论坛的四大看点,但整场金融论坛下来还是带来了不少惊喜,用一句台词来说就是:我只猜中了开头,没有猜中结局。
在分论坛上,腾讯以“智慧金融”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各业务负责人和重量级嘉宾围绕智慧金融与城市、产业的深入融合,如期对区块链、公共交通、金融云和大金融安全四大热门主题进行了分享。
首发智慧金融白皮书,提出智慧金融概念
“智慧金融不是腾讯首次提出的,但对之进行系统论述,腾讯肯定是第一家。”在现场,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副总经理马晓东如是说,并提出了智慧金融演进的四个阶段:
1. 金融信息化阶段,实现效率提升;
2 互联网金融阶段,把很多服务通过互联网提供给客户;
3 金融科技阶段,通过科技改进用户体验,提升效率;
4 智慧金融阶段, 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帮助客户实现成本最低、利益最大化的最优方案。
“传统金融行业对市场研究很透彻,但缺乏对客户的了解,包括投资偏好、流动性需求、能够承受的风险、资产规模和收益的对比。”马晓东认为,如果说金融科技阶段的特征是技术驱动,那么智慧金融阶段的特征就是技术与金融服务的全面融合,达到生态共赢。
“生态”一词频频被提起
在随后的业务场景分享中,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各业务负责人对相关业务进行了主题分享。但让雷锋网记者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对具体业务的阐述,而是对“生态”一词的理解。
例如在《金融科技赋能城市共建智慧交通》的分享演讲中,腾讯FiT副总裁郑浩剑介绍了一个新的产品:微信车票。这是一个将线下传统车票进行电子化、社交化的玩法,用户可向好友赠送车票供好友直接刷码使用,现场郑浩剑曾提出一个问题:微信车票有什么想象空间?在两位听众相继回答后,郑浩剑给出了一个更有想象力的答案:
“在互联网的下半场,很多领域不一定是互联网公司擅长的。从腾讯角度,我们希望把它当做一个基础平台开放出来,我们不一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把各行各业加进来,可能能发挥更好的未来。”
郑浩剑称,微信车票将起到一个“工具箱”的作用,其中支票制票和发行可以和城市合作,内容的承载可以和其他行业结合。他同时还指出,过去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是基于“我们要什么”的角度,用企业的观点替代用户的观点,但腾讯最近几年的感触是,在互联网下半场,由于没有考虑到生态,单单用过去的To C的思维无法实现,而用互联网+的角度,腾讯需要考虑在满足用户需求之下,如何满足生态的优化,并关注到产业的需求。
郑浩剑还介绍了车票二维码之外其他的一些实验室技术,如人脸识别、NFC等。但最终和大家见面的还是二维码,因为“在交通出行领域需要关注交通管理方式的需求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将两者结合起来,而不是为了颠覆而颠覆。”
雷锋网注意到,在郑浩剑的演讲中,“生态”一词被提起十余次之多。在对具体业务形态的考虑中,无论是对城市交通资源的合理调配、动态生成公交线路,还是将征信、建模技术运用到交通管理里让交通更聪明,腾讯都是以“开放的合作者”的姿态来进行具体业务的规划和设计。
“今天腾讯一定要考虑整个产业,整个生态,这是比以前更理想的一个阶段。”郑浩剑说。“但理想的阶段是,有没有可能从产业发展角度,建立更大的产业。”
腾讯:金融科技帝国的开放布局
金融是对科技发展非常敏感的行业。因为金融是一个虚拟行业,背后离不开信息、数据和技术的驱动,而无论是金融科技还是腾讯本次大会提出的“智慧金融”,其背后都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据雷锋网不完全统计,在“智慧金融”所涉及的金融、旅行、配送、出行、大数据、地产、地图、电商、健康、生鲜、同城、外卖等可以产生大量数据的行业,腾讯已经进行了多笔重要投资,其中包括微众银行、易鑫集团、微民保险、富途证券、同程艺龙、摩拜(已并入美大)、滴滴、星环科技、京东、新美大等公司,腾讯均为持股靠前的大股东,而这些公司产生的大量用户数据,有很大一部分将在腾讯打造的生态系统中流动燃烧,为“智慧金融”体系提供动力。
这才是让蚂蚁金服等竞争对手所惧怕的地方。在互联网下半场,单打独斗已经行不通了,互联网行业将迎来生态时代,更考量的是企业围绕自身业务形成闭环、建立生态系统的能力,未来的竞争,也将是企业在生态链各环节整合协同能力的竞争。
但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和闭环并不等于垄断。建设生态是“双赢”的思路,通过最大化用户利益,从而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用户和企业(包括合作企业)都能从中获利。这才是可持续的生态模式。
回顾腾讯发展的历史,2010年的3Q大战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之前的腾讯如同一个永不考虑他人感受的鲜衣怒马少年,其做法更是可以用强势和霸道来形容,几乎每次出手都是在他人已经耕耘好的领域突然杀出,快、很、准、不留情面。而自“二选一”的艰难决定成为几乎整个互联网圈的众矢之的后,腾讯也经历了一番从上至下的反思,作为反思的结果,腾讯在第二年召开了“开放大会”,承诺提供开放平台,和开发者一起共享市场,才有了今日越来越开放、也越来越强大的腾讯。
试想在当时,在《XX的腾讯》一文中开篇中为“有什么是腾讯不做”而郁闷的王兴,又何尝会想到,自己会有一天和马化腾把酒言欢,成为腾讯坚定的盟友呢?
从腾讯在金融论坛的表现看,未来腾讯金融的打法,也将会在继续加强数据的获取与挖掘能力的基础上,以“赋能”为核心,建立整个金融体系的基础服务设施,并下沉到各个区域和行业,通过区块链、公共交通、金融云和大金融安全,不仅在传统的银行、保险、证券、零售、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等传统金融场景上做深做透,还将进一步扩展到如交通、政务、法务存证、公益、物流等新的场景,从而实现不同领域的联动,建立生态系统,发生化学反应。
等等......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大概应该是......生态化反?
这的确是在整场金融科技论坛结束后,跳入雷锋网记者脑海的第一个词语。前一家喊出“生态化反”的公司已经凉凉,腾讯虽然没有喊出类似的口号,但无论是并购的布局和业务的规划,还是落地场景的选择和合作方式的确定,都在将一个个单点串联起来,互联互通,产生1+1>2的效果。
行胜于言。对于腾讯的智慧金融来说,有没有喊出生态化反的口号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某个名字或者口号下实际要做的事。或者如一句更文艺的话所说——表白应该是最终胜利的号角,而不是发起进攻的冲锋号。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