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MWC 2019 正式开展前诸多厂商的发布活动中,微软于 2 月 24 日举行的媒体分享活动无疑是最为值得期待的活动之一。
尽管微软早已告别了智能手机的舞台,但是随着 5G 大潮的到来,无论是在云计算层面还是在终端设备层面,微软对于 MWC 2019 可以说是无比重视。本次活动中,微软 CEO Satya Nadella、微软公司负责 Azure 业务的全球副总裁 Julia White、微软技术院士 Alex Kipman(Hololens 之父)出席大会,可见本次分享会的重要性。
当然,在产品层面,最为值得关注的,当然是 HoloLens 的新一代产品——Hololens 2。
西班牙巴塞罗那时间下午 6 点钟,也就是北京时间 2 月 25 日凌晨一点钟,活动正式开始。雷锋网也受邀来到活动现场,来亲眼见证 Hololens 2 的问世。
Azure Kinect DK 发布,定价 399 美元
活动开始,微软 CEO Satya Nadella 登台,对微软的全新战略、未来愿景、价值观进行了进一步的介绍,强调了智能云(Intelligent Cloud)和智能端(Intelligent Edge)的重要性,并再次引用了 Mark Weiser 的一句话:
最伟大的技术是那些已经融入到日常生活从而渐渐消失不见的技术。
随后,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 Julia White 登台,她重点发布了 Azure Kinect DK。
雷锋网了解到,Azure Kinect DK 是一款开发者工具包,它将人工智能传感器集成于一个设备中;其核心是微软为 HoloLens 2 开发的 TOF 深度传感器、高清 RGB 摄像头,以及一个七麦克风圆形阵列,从而通过 Azure 开发高级计算机视觉和语音解决方案。
从应用层面来说,这一解决方案不但能感知,而且能够理解。它在医疗领域的一个应用就是 Ocuvera,比如说,使用这种技术来预防病人在医院摔倒;仅在美国,每年就有 100 多万病人在医院摔倒,对于其中的 1.1 万人来说,这样的摔倒是致命的,而利用 Azure Kinect,可以确认病人可能摔倒的环境前兆,并在摔倒前及时通知护士赶到病人身边。
Azure Kinect 开发工具包将在美国和中国首发,即日起接受预定,价格为 399 美元;同时,它的中国区市场定价为人民币 2988 元。
HoloLens 2 惊艳问世,售价 3500 美元
接着,有着 “HoloLens 之父” 称号的微软技术院士 Alex Kipman 登台,正式宣布了 HoloLens 2 的问世。相对于第一代 HoloLens,HoloLens 2 在三个层面有重大升级。
从视觉体验来说,HoloLens 2 更加具备沉浸感。雷锋网了解到,微软为 HoloLens 2 打造了一个全新的视觉显示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如下视觉体验方面的体验提升:
视场角扩大了一倍多,同时保持了视野内每角度 47 个像素的全息密度。
在低功耗下实现显著的性能提升。
用户与全息影像的交互方式得到更新,利用新的 TOF 深度传感器,结合内置 AI 和语义理解,可以让用户采用与现实世界的物体交互时所使用的同样手势来直接操控全息影像。
包含眼球跟踪传感器,让人们与全息影像的交互更加自然。
支持通过虹膜识别登录 Windows Hello 企业级认证,以便多个用户快速、安全地共享设备。
而从用户的佩戴体验来说,HoloLens 2 更加舒适,具体来说如下:
采用轻质碳纤维材料,使得 HoloLens 2 更加轻薄。
通过通过新的热导板技术改进了散热管理,并且通过对人们头部多样化的尺寸和形状的适配,使之可以舒适调节、几乎适应任何人。
全新的锁扣式贴合系统,让用户即使连续佩戴数小时,也会感觉十分舒适。
用户也无需摘下眼镜即可使用 HoloLens 2,因为它可以在眼镜上方通过滑动来调整;同时当用户需要退出混合现实场景时,只需向上揭开面镜就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切换任务。
微软方面表示,以上这些改进,使得这款产品的舒适度提升了三倍多(尽管舒适度的倍数不知道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另外,在 HoloLens 2 在开放性、可定制化等方面着力甚多。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了解到,除了微软自家的 HoloLens 2 开售,微软的混合现实合作伙伴生态系统还提供基于 HoloLens 的各类丰富产品,可以为各行各业和各类使用场景提供价值,比如说在健康医疗、建筑、工业制造等领域。比如,在特定行业,Holoens 2 可以与工人的安全帽相结合,从而更加实际场景的应用需求。
因此,微软宣布推出 Microsoft HoloLens 定制项目,它可以帮助客户和合作伙伴定制 HoloLens 2,以适应相关环境需求。就目前而言,微软已经与合作伙伴 Trimble 合作推出了一款基于 HoloLens 2 的 Trimble XR 10,这是一个全新的头戴式安全设备,能够保证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中,工作人员在其工作现场进行全息信息访问。
在现场,微软针对 HoloLens 2 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现场演示,令人印象深刻;不过,微软方面并没有公布 HoloLens 2 在硬件配置方面的更多技术细节。
售价方面,HoloLens 2 定价为 3500 美元,比第一代的 5000 美元低了不少,它将在今年发售;包含 Dynamics 365 Remote Assist 在内的套装打包价格为每月 125 美元起。在具体的发售上,HoloLens 2 将在美国、日本、中国、德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法国、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率先发售。
Azure + HoloLens 2 = 微软混合现实生态
除了 HoloLens 2 的硬件,微软还针对它发布了一项新应用—— Dynamics 365 Guides。
雷锋网了解到,Dynamics 365 Guides 是一款全新的混合现实应用,能够赋能员工通过实践进行学习。通过逐步指示,Guides 可以指导员工学习他们在实际工作场景中需要了解和使用的相关工具和部件,强化了学习过程。除了可以在 HoloLens 上使用 Guides 之外,安装了 Guides 应用的电脑也可以创建交互式内容、附加照片和视频、导入 3D 模型以及定制培训,从而将机构知识转化为可重复应用的学习工具。
Dynamics 365 Guides 将有助于减少停机时间,并提高关键任务设备和流程的效率,并成为第三个可同时用于上一代 HoloLens 和最新 HoloLens 2 设备的 Dynamics 365 应用(此前的两个分别为 Dynamics 365 Remote Assist 和 Dynamics 365 Layout),该应用即日起开放预览。
另外,基于 Azure,微软也推出了两项 Azure 混合现实服务——Azure Spatial Anchors 和 Azure Remote Rendering,旨在帮助每个开发人员以及每个企业构建跨平台、适合不同行业背景的企业级混合现实应用。
Azure Spatial Anchors 使企业和开发人员在创建的混合现实程序中,精准映射、指定和调用可在 HoloLens,iOS 和 Android 设备上访问的点(因此实际上它也支持 ARCore 和 ARKit)。这些精准的点可以实现从分享混合现实体验到跨空间寻路等一系列场景。微软方面表示,已经见证这项服务正在帮助其在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医学教育等行业的客户更快速、更轻松地工作和学习。
Azure Remote Rendering 可以帮助人们在图像质量不降低的情况下体验 3D,从而更快、更好的做出决策。就目前而言,如果要与移动设备和混合现实头戴设备上的高质量 3D 模型进行交互,通常需要“减面”操作或简化 3D 模型以在目标硬件上运行——但是在设计评审以及制定治疗方案等类似的场景中,每个细节都非常重要,简化会造成重要决策所需的重要细节丢失——而该服务将在云端渲染高质量的 3D 内容,并将在每个细节都完好无损的情况下实时传输到边缘设备。
Azure Spatial Anchors 目前处于公共预览阶段;Azure Remote Rendering 目前处于私人预览阶段,随后将开放公共预览。
另外,Alexa Kipman 还介绍了关于微软混合现实生态的开放原则,它包含三个部分:开放应用商店、开放浏览器平台和开放开发者平台。比如说,Mozilla 基金会将会把 Firefox Reality 浏览器的原型引入 HoloLens 2,而 Epic Games 创始人兼 CEO Tim Sweeney 也宣布,Unreal Engine 4 即将支持 HoloLens。
雷锋网总结
在雷锋网看来,HoloLens 2 是一款惊艳的产品,无论是在技术创新、产品协同、开放性和未来愿景中,HoloLens 2 比上一代产品都更加优秀。
然而,HoloLens 2 对于微软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混合现实技术本身,而是以智能端的角色与 Azure 智能云形成了协同关系,从而帮助微软实现“智能云 + 智能端”的战略。按照微软方面的说法,它在相关领域的混合现实合作伙伴正在加入由 HoloLens 2 和 Azure 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以获得混合现实所需的空间、语音以及视觉智能,以及用于存储、安全和应用程序洞察的可靠云服务。
简单来说,在 Azure 的配合之下,HoloLens 2 的功能将毫无疑问地更加强大,二者的关系也将更加密切;这不仅是微软的合作伙伴所需要的,也是微软在云端协同战略下的一次巧妙布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微软在 IoT 战略方面的一枚重要棋子。
对于 Hololens 2 的后续更多信息,雷锋网将保持密切关注。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