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实现监管资料的数字化,将预测编码、模式分析、机器智能、大数据分析这些技术加以运用,如何应用金融科技手段来强化监管,消除监管和被监管两者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这些都是2018年的工作重点。”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日前在深圳举办的“2018中英金融科技论坛”上指出,监管科技(Regtech)备受风投关注,是目前全球金融科技行业中增长较快的细分领域之一。
2018中英金融科技论坛由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香港新经济研究院主办,深圳市资产管理学会、英中贸易协会、深圳市证券业协会协办。来自中英两国的上百位专家、官员和金融科技行业从业者参加了本次论坛。在论坛上,巴曙松表示,当前金融科技在中国市场的渗透主要集中在网络资管和第三方支付这种金融业务偏后端的领域。金融科技对中国金融业的重构,可能要等到它真正渗透到投顾、资产配置等传统金融业产业链中盈利最为丰厚的环节。支付业务积累的大量数据为金融科技业务拓展到信贷、资产等方面提供了切入点,届时金融科技将有望迎来爆炸式的增长。
雷锋网AI金融评论在现场注意到,美国国际贸易署(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 ITA)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金融科技总体发展排在全球第二位。巴曙松指出,我国的发展优势之一是用户渗透率上升速度快,使产业迅速形成规模化,为金融科技的迭代更新提供发展支撑。
与此同时,金融科技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尚无明确管理标准,监管机构面临着监管方式和手段与新的风险格局不相匹配、合规成本逐步上升等问题。对此,他认为行业发展和跨界融合将会倒逼监管进步:
从趋势来看,Regtech的发展,怎么通过监管科技来提高监管的能力,对监管者也要赋能。其次,怎么样能够协调监管机构、金融企业、监管科技公司之间相对的利益,能够促使他们之间的基利相融,以及金融科技本身带来的监管科技公司怎么来降低相应的风险。
他指出,一些主要国际监管机构像金融稳定委员会(FSB)也在尝试着引导、熟悉和规范化这些新的金融科技模式,监管层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督促这些金融科技企业强化自己的内控、组织行业协会来服务和技术的标准;另一方面,如何运用与之相关的监管科技,例如强化内控、监管沙盒等,根据风险程度和影响面来强化金融监管的一致性。
针对近期热议的加密货币和区块链,巴曙松认为各国央行短期很难接受前者,这意味着货币主权要受到一定的影响,去中心化等新技术的特性都对监管机构的能力和技术资源形成挑战,“很多的交易活动实际上脱离了中央银行的清算系统,使得中央银行在整个货币系统的影响能力在下降。”
对此,论坛另一位嘉宾、Higgs Block Techonlogy首席执行官邓柯也向雷锋网AI金融评论表示,金融行业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显著特性,投资者往往很难受到保护,因此区块链完全去中心化并不可取,这一新兴行业的从业者应与监管层形成积极的沟通与合作;而国内对该领域的监管力度趋严,与国外相比有着更为明确的监管红线,但监管的合理性同样不能忽视。
此前已有英国等不少国家将监管沙盒用于金融科技领域,巴曙松也表示这一手段能够平衡监管力度和市场活力,中国接下来可能也会考虑实施。邓柯也告诉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AI金融评论,Higgs Block已与四川自贸区金融局共同建立监管沙盒业务,小贷、担保、融资租赁等多领域企业实现业务上链,金融局通过监管节点来审查所有数据。
邓柯接受采访时表示,金融行业是区块链落地应用难度最大的领域之一,尤其是银行业,相较之下业务更基础,监管力度也最严;而在地域上,中小国家对新技术的态度也更为开放积极:“他们的金融业务体量相对较小,技术进入更快,更希望借助区块链实现弯道超车,形成技术先发优势。”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