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Highway1负责人谈智能硬件创业的事

听Highway1负责人谈智能硬件创业的事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编者注:本文作者刘雯为雷锋网纽约特约记者,她将带我们了解硅谷之外的纽约创业圈,敬请持续关注。

如果你觉得 Highway1 这个名字还稍显陌生,那制造业巨头 PCH 或者那个曾风靡Kickstarter,并掀起一阵全民智能按键狂潮的Flic呢?Highway1就是将这两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面对蓬勃的智能硬件创业大潮,PCH背靠自己在硬件行业的名气和优势,于2013年推出Highway1智能硬件孵化器,力求将其打造成为硬件行业的YC。这之后短短两年,Highway1 已投资了超过40家硬件公司,并投入超过5000万美金风险资本。它所投项目中不乏一些富有创意,在智能硬件业甚受好评的产品,除Flic,还有受传奇创业家Andreessen Horowitz 青睐的时尚智能戒指Ringly。

上周,在纽约Wework Soho举行的小型创业者聚会上,我见到了Highway1副主席Brady Forrest。Brady是IT老兵,加入Highway1前曾在微软等IT巨头工作,是著名的极客活动 Ignite 的联合创始人,亦曾在IT媒体O'Reilly担任过演讲会议方面的负责人。过去的两年,Brady全程参与了Highway1孵化器的运作决策。今年9月,他关于硬件创业的新书也将面世。综合Brady十数年硬件行业之功力,以及45家硬件创业公司CEO创业体会的大作,都包含哪些干货呢?让我们先来管中窥一下豹吧。

1. 从想法到原型到生产,由量变到质变

这变化不仅指产品的质量和数量。Brady 警告创业者,这一过程也包括运营费用的指数上升,和核心团队的扩建。这都是创业者在制定商业计划时需要考虑的。

Brady以自己投资的一家硬件公司为例:

  • 从创意到最初可行性验证,公司3位共同创始人仅用了不到1万美金,费时约2个月;

  • 从可行性论证成功到打磨出可商业化生产与销售的原型产品,他们继续支出了约15万美元,团队扩大到5人,这一过程历时约半年;

  • 在最后商业生产阶段,团队成员暴增到20人,生产过程耗时1年,总成本接近100万美元。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硬件创业领域,创意甚至原型的定型最多只能算万里长征走了一半。对创业者来说,从原型到商业化成品生产这最后的一公里,往往耗时最长,需要资源最多。Brady也从这一角度出发,建议硬件创业者在进入这最后一公里前,充分准备,储蓄足够的人力资源(团队搭造)和资本(众筹/风投等形式)以保证最后的成功。

在商业化生产阶段,Brady建议硬件创业者不要过分追求Kickstarter等众筹方式。

“从数据上看,由原型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往往并不会一帆风顺,如果资金不成问题,我们更鼓励项目公司先做一轮小型的试探性生产,比如在自己的网站上接受预定,就像Ringly那样。如果最终选择在众筹网站预售,销售规模也应尽量控制在中小范围。预售是一个实验市场反应,获得数据的良好手段,我们希望用获得的数据和经验进一步完善未来的产品和服务……但我们不希望预售规模过大:如果因为某些不可控因素,或缺乏经验而导致初代产品质量有瑕疵或交货延迟,一旦波及范围过大很容易影响潜在市场对产品未来的信心。”

2. 打造面向硬件的创业团队

一个智能硬件创业公司最核心的资源是技术团队。技术团队往往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其中硬件团队又包括机械工业设计师(保证硬件物理结构设计Okie),电子电路工程师(保证PCB板电路设计Okie),和固件工程师(保证芯片ROM,I/O设计等)。

除此之外,还有对产品设计至关重要的UX以及工业设计,统筹整个项目的项目经理,在产品商业化生产阶段需要的销售,商务拓展,市场营销等。

一个创业团队从无到有,在什么阶段以及在该阶段如何搭建核心团队都非常重要。Brady认为,创业开始特别需要能在不同任务和职务之间游走的通才,随着产品的成熟可以不断的将专才补充进来。

“工资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成本,控制全职员工的数量,才能更好地控制公司烧钱的速度。一般情况下,我会建议硬件创业团队起码有一个全职电子电路兼固件工程师,来实现最基本的智能硬件功能;一个全职的全栈开发员,将网站,后台,手机控件都搭建起来;还要一个全职设计师,好好设计产品外观,因为产品的工业设计帮助定义你的产品和产品个性。剩下的机械工程设计,PCB板设计等需要大量重复迭代的部分,为了降低成本可以外包出去。”

当然,实际中的创业团队往往很难做到Brady 所建议的这种梦幻组合,Brady也认为他所提出的只是一个参考,创业团队不一定要拘泥于此。还是以上文提到的公司为例: 最开始的三位联合创始人中,CEO负责项目管理及商务拓展;CTO做软件出身,负责编程;剩下的一位做回他的老本行UX设计,同时也在产品的初期兼顾市场。

他们在项目启动后招聘的第一位全职雇员,是一位电子电路兼固件设计师。之后又根据项目进展逐步增加了全职的供应链管理工程师和项目经理。他们选择将工业设计外包,但在那位UX设计出身的联合创始人全程紧跟下,最终的设计结果看上去也不错。

3. 吐槽时间:那些年风投问过的问题

45名硬件创业公司CEO 加一名经验丰富的VC老鸟,这个超强阵容会给我们带来那些吐槽?在他们心中,什么样的VC问题是有水平/差劲的?先听听Brady 和我们分享的两三条吧:

有水平(之一):你需要多少资金?你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干脆利落一针见血。我是创业着,我有一个方向,我正往那里去。我不知道具体的路该怎么走,但我知道只要我向那个方向走,我一定会抵达。为了到达,我需要各种外部资源,包括风投的资本支持。

差劲(之一):你计划怎样开拓市场?怎样达到10个亿的市场份额?请具体阐明你将怎样达到这一目标,细化到每一步。

我可不是IBM或者Intel 的销售总监。市场总是在不断变化的, 我所能做的就是随着市场的变化顺势而动。详细阐明每一步?我可以预先安排好下个星期所有的工作行程。但是一年之后呢?这个市场发展这么快!谁知道!

最有水平(也是最难回答)的问题(没有之一):你们是硬件还是软件公司?营收/团队组建/R&D 等各个方面什么时候能反应这一转变?

智能硬件发展的一大趋势就是硬件和软件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用互联网的方式做硬件。从苹果到Gopro到小米,这些巨头们一边生产硬件,一边极力宣称自己“软件为王,内容为王”。Brady认为,“Gopro是硬件公司还是软件公司?我一定会说它是软件公司,或者在往软件公司转型的路上。”

目前流行的商业模式中,硬件是平台,真正用来盈利和产生巨额回报的是平台上的系统或者内容。纯软件公司高收益高增长的投资特点,和纯制造业高投资低收益低增长的特点,在“软硬结合”的智能硬件公司那里形成一种新型的投资收益模型:经过早期薄利甚至亏本的硬件销售阶段,最终形成足够大的规模效应,产生爆点,进入以软件盈利的最终阶段。

可以说,没有或无法贯彻软件计划的硬件公司注定无法摆脱“薄利多销”的传统制造业命运。这个问题的提出充分抓住了智能硬件公司的要害,而从创业公司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基本可以对该公司的发展和前景有一个相对准确的评估。 

Brady是一位非常有幽默感的沟通者,在硬件行业里有丰富的经验和人脉。Highway1目前专注于孵化早期硬件创业公司,其所投资项目涉及智能家居,时尚硬件,可穿戴,机器人等智能硬件创业的主要领域。在今后的四五年中,Brady和Highway1会不会最终孵化出市值10亿美金的独角兽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听Highway1负责人谈智能硬件创业的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