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SaaS略有了解,那么想必你听说过安利,噢不,我说的是Slack——这家硅谷界的“当红辣子鸡”可以算得上是SaaS创投圈的宠儿,而它的成名史也堪称传奇,可以被视为是最“无心插柳”的五道杠模范。
“别人家的公司”
小时候,别人家的小孩总是品学兼优,随随便便就能考个满分;而Slack,简直就是创投圈里“别人家的公司”啊!
原本,创始人Stewart Butterfield(Flickr的创始人)、Cal Henderson、Eric Costello、 Serguei Mourachov只是想安安静静地做个美男子(误),开发一款好玩得让人停不下来的线上游戏Glitch。四个人当时分别在旧金山、纽约、温哥华,然而即使异地,也并不能阻挡他们好好做Glitch的决心!
Stewart Butterfield
所以为了更好地协作和沟通,他们顺手(!)开发出了一款通信工具。一开始的功能还比较简单,四个boy只是为了Glitch,想要好好在一个软件上愉快地进行异地沟通而已。在这个过程中,四个人也逐步完善着这款通信工具的功能,他们增加了存档、检索等功能,慢慢地,甚至他们已经不再需要用邮件沟通。
悲惨的是,2013年的时候,Glitch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了……倒闭了……倒闭了……可是Glitch里作助攻的图片分享网站Flickr却莫名其妙地火了,后来还被雅虎收购了。
此时他们的心情或许长这样:
既然被买了,同样感觉莫名其妙的Butterfield顺便就去了雅虎工作。唉,怎么办呢,产品没活下来,但是心里的创业梦还是在的,那就炒了雅虎鱿鱼吧,顺手把开发的通信工具完善一下好了。
结果,这次真·停不下来了。
2014年2月,Slack上线,当天就有超过8000家公司注册,成为历史以来发展最快的SaaS公司。
2014年2月26日,Slack完成 4275万美元的融资,估值2.5亿美元;
2014年10月31日,Slack融资 1.2 亿美元,估值高达 11.2 亿美元,正式晋升独角兽。
Slack的其中最大一笔融资于今年4月份完成,共计2亿美金,由兴盛资本领投。详细的融资情况可以参看此图:
至今,Slack已经完成共计5.39亿美金的融资,估值38亿美元……
天了噜!这简直就是“别人家的公司”,为什么人家只是顺手一做,就这么成功?
最讨厌的是,Butterfield还迷之傲娇地说,“最近我觉得我们所做的事情一文不值(a giant piece of shit)。这真的太可怕了,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意识到这一点,但我们应该为它已经为大家所用而感到羞耻。”
这就像你好不容易考了个60分,然而考了满分的Butterfield却说,太糟糕了,为什么卷子只有100分。
你过来,看我不打死你。
“Be Less Busy”,靠的就是这两点
但即使Butterfield 再怎么谦虚,你也不得不承认Slack的成功。
在使用Slack后,你真的可以做到“Be less busy”。为什么Slack可以如此成功?
从大环境上看,在2014年美国IPO的项目里,面向企业的to B公司超过了80%,由此可见,企业级服务在美国已经有着大量的用户需求,然而却还没有一个SaaS的垄断型公司出现,这也给Slack的火爆奠定了基础。
回归到Slack的宗旨上,它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用户工作中不被无关的通知干扰,真正地专注于工作中。它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为中心化整合;一个为搜索功能。
实际上,Slack为团队内部的沟通提供了一个中心化平台,而通讯和文档——这两大Slack的主要业务,已然可以满足用户80%的工作需求。“邮件杀手”这一称号绝非浪得虚名,一项统计表示,在使用Slack之后,用户的邮件减少了至少 50%。
你可以在Slack上找到Google Drive、Google+ Hangouts、Twitter、DropboSaaS、Asana、GitHub、RSS、Trello 等各种通讯服务和开发工具。作为企业内部协作的一个整合接口,无疑Slack比起邮箱更能提高团队内部沟通的效率,减少无关邮件的干扰。
Butterfield 曾经用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说明Slack的特别之处:
“当新员工入职时,他面对的不再是一个空邮箱,而是一个能够查看以前文件和聊天记录的工作平台,便于以最快的速度熟悉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内容。”
与此同时,Slack提供了消息搜索功能。在工作中使用的所有通知,都能通过搜索随时找到相应的内容,这让不少初创企业在协作上得到了极为方便的体验。
而Slack的盈利模式也由此而来:Slack的付费版就在于它能搜索的信息数更多;可供使用的外部接口也更多。当团队开始尝到整合信息和检索方便的甜头时,已经离不开Slack的帮助了。Slack的免费用户转化为付费用户的比率达到了惊人的30%,这是很多SaaS公司所望尘莫及的。
从一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Slack在SaaS上诚然是一家有着忠实用户的公司:Slack在2014年的时候用了11个月的时间,将年收入做到了1000万美元。而同样的收入,BoSaaS(2007年上线)用了39个月,Yammer(2009年上线)用了33个月。这也在一定程度说明,SaaS在美国民众的心中接受度也越来越高。
去年9月,美国波特兰举办了XOXO节,该活动方使用了Slack作为会场的交流方式,与会的The Verge编辑Casey Newton在一篇文章中是这样评论的:
“简而言之,Slack如同一间聊天室——存在于笔记本电脑和移动设备里的那种。如果Slack与你的团队所使用的其它应用服务连接上了,它就成为了团队的中央通讯中心。”
但是Slack也不是全然没有缺点,其阿克琉斯之踵在于大型企业。我们都知道,大企业对于SaaS公司而言,才是真正的金主,因为其庞大的体量决定了一个事实:一旦公司使用了某家的SaaS服务,就会成为忠实的用户,不会轻易更改。这种稳定性和长期性能够为SaaS公司提供高额的收入,然而Slack的扁平化管理模式,频道式的分类窗口,整合多方接口的特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要做的是“小而美”的小团队协作。
Casey Newton也指出了它轻量的特点:“如果与会人数达到千人,公共频道就会变得十分嘈杂。”这也是为什么uber在体量做大以后,选择“抛弃”Slack,而转身投入更老牌的SaaS办公平台HipChat的怀抱中。
不过,至少对于国外的中小企业,Slack已经是绰绰有余了。反观国内,因为天朝的中国特色,Slack这样的国外SaaS公司想要中国化,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仅仅从要使用梯子这一条来看,就足以把许多公司拦在墙外。那么,中国的本土企业有机会吗?
本土企业的SaaS独角兽,有机会出现吗?
首先基于国情,的确有一个不容忽视(而且非常尴尬)的现状:用户的企业服务意识还没被培养起来。
在美国,信息化系统和企业服务的概念已然深入员工心中,想要用一个统一的全新协作工具来办公,对于他们而言并不是一件学习成本很高的事情。
其次在中国,承担“调教”作用的只会也只能是BAT,钉钉和企业微信已经在此前掀起了一波教育用户的浪潮,也让“企业服务”这个概念慢慢进入公众的视野。但是巨头们想做的通常是生态,或者说平台,在单一SaaS领域里,其实初创公司们同样有着不少机会。
再者,SaaS在国内的发展状况,依然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纵观国内,做和Slack对标的产品不少,比如IMO、简聊、bearychat等。然而国内市场依然没有出现任何一只独角兽,原因何在?这也许和第一点是相辅相成的:因为用户需求的缺乏,导致了这一块还没有太多的企业进驻——顾客都不太熟悉辣子鸡这道菜,菜名也隐藏在菜单里的某个角落,厨师也就不会准备太多相应的原料了。
那么,作为国内SaaS企业,有什么拓宽市场的机会呢?参照Slack的成功经验,将各类协作工具进行中心化整合,辅以强大的搜索功能,想必是SaaS面向中小型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此外,随着企业对安全意识的重视提升,也会寻找合适的云计算服务公司,将数据进行托管和统一处理。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企业服务的普及和拓展将会是未来不可阻挡的一个趋势,如果能在SaaS上抢占先机,用优质的服务获取用户的依赖,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能够看到一只,甚至更多的SaaS中国独角兽。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