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歧途的植保无人机,出路在何方?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注:本文作者冯玉坤,常锋无人机CMO,专注行业无人机。雷锋网授权发布。

当前植保无人机服务不赚钱是大多数植保服务运营商的常态,纵观整个农业种植的过程,从播种到收割,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在整个农作物种植过程中也没有出现大量大型农业服务公司去为农业大户播种、施肥、收割等规模化运营。

我国农业的播种、收割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像黑龙江、新疆等地更是引进国外的农业器械,但为何在农业种植机械化最高的播种、收割阶段没有大量发展起来像植保无人机这样的专门的服务运营公司?

难道是没有人去这么做,或是做了没成功,还是只有植保无人机可以这么做?

植保无人机植保运营模式走入歧途

当前,植保无人机植保运营的主体主要有三种:厂家自营、植保公司、植保队。目前能实现盈利的和最有可能赚钱的就是植保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先看这三种主体的性质。

首先,来说厂家自营。植保无人机制造厂家去做植保服务的首要目的不是盈利而是去抓数据和对其植保机性能的测试,最终目的是把自己的植保无人机销售出去。

数据是植保无人机制造厂家的关键,有了数据的支撑它才会有良好的售后作业服务指导,才能使其产品在市场站稳脚跟,厂商对掌握不同农作物在不同生长时期的植保方案最为迫切,同时这些方案的掌握也是对其产品技术功能迭代的有力支撑。

走入歧途的植保无人机,出路在何方?

其次,专业植保服务公司。植保服务公司通过购买植保生产厂家的植保机去做植保服务,其主要目的是赚钱,在他们眼里一切不以赚钱为目的的植保就是耍流氓。

然而,残酷的现实把植保服务公司从赚大钱的梦里打醒了,忙活了一年发现不赚钱,更可能是赔钱,最终是给电池企业打工了。

专业植保服务公司不赚钱的主要原因有二:

(1)作业成本高。由于受电池的限制,植保无人机在作业的过程中需要备大量电池,来使得能让其正常作业,再加上电池的寿命在植保恶劣的环境下普遍不长,这使得植保服务商在电池的投入上就占了大头。其次,在加上当前市面上的植保无人机都不是很成熟,炸机成本高,使得最终每亩地均摊成本较高。

(2)植保服务受季节性影响大。由于气候的因素,我国的植保做业呈现出季节性,这就使得以公司模式运营的植保服务公司的服务没有可持续性,作业季的时候赚到钱了,可作业季结束后赚到的钱又给飞手发工资了,到头来一年白忙活。

最后,再来看植保队。植保队一般是有个体购买1~3架植保机临时组建一个植保队来做植保服务。相比于植保服务商来说,其运营成本低,几乎没有管理成本,季节适应能力强。

相比于植保服务商的游击战,植保队打的是阵地战,其服务好本地植保市场就有很不错的利润,而且容易形成好的口碑,获得当地人的信任。其赚钱的理念很简单,即:比打工强点,作业季结束了再干点别的事。植保队跟植保商相比其最根本是没有管理等额外经营成本的压力,其在未来更具竞争力。

因此,想走盈利模式单一的植保服务商道路前景不明,发展活力比植保队要差,但当前的现状却是植保服务商占大多数。

植保无人机载重走入歧途

由于植保无人机厂商在北方市场的竞争激烈,北方农田相比于南方更加平坦广阔,是各个无人机厂商的必争之地。 

面对广阔的农田,无人机的载重和续航时间貌似成了决定胜负的关键。逐渐的一些无人机厂家开始开发更大载重的无人机,市场便出现了15KG、20KG、30KG、40KG等不同载重的无人机。 

可我们不得不面对三个事实,这三个事实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单纯的提高载重真的就能有市场?能击败对手?杀出一片天?这三个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事实是:

(1)在我国的18亿亩耕地里无人机最好作业的中优高等耕地只占了33.1%,主要集中在黑龙江、新疆、河北、河南等北方省份。

(2)面对中优高耕地作物的植保,无人机的竞争对手不是人而是拖拉机,其成本远高于拖拉机。

(3)土地流转下,全国范围内来看单一地主承包土地面积主要在100~1000亩之间,其中100~500亩占大多数,且这些土地被分割为几大块,不是一整块。

一天一架10KG的电动植保机作业150亩~200亩没有问题,在这三个事实面前,无人机提升载重看起来不是明智的选择,为了争夺市场而不顾眼前事实开发大载重无人机,实为走入歧途。

在全国范围内适合无人机植保作业的土地,更多情况下一整块地的面积在20~200亩之间,土地流转下,总会有几家钉子户不把自己土地承包出去,所以造成了大户耕种土地的分裂,使其分裂为几小块,这还不包含障碍物以及地形的因素,再加上耕种存在时间差,这就造成了第1亩跟第1000亩作物的植保时间不一致。因此,在此种情况下反而弱化了对植保无人机大载重的强需求。

走入歧途的植保无人机,出路在何方?

市场验证下,载重10KG、15KG的植保机最适合当前植保市场的大部分需求,也是市场目前卖的最好的两款机型。

再者,开发大载重的植保无人机,使得电池的矛盾再次升级,更大的载重意味着更多的电池,例如,目前市面上一款30KG的电动多旋翼植保机其16000mAh的电池需要6块。尽管单次作业的亩数提升了,但每亩电池的成本却不变,电池需求的越多,充电就越麻烦。

最后慢慢才发现植保无人机载重不是最重要的。

植保无人机功能开发走入歧途,掺杂了太多的意淫

面对上面提到的植保无人机的两个歧途,在这两种歧途下,植保无人机开始意淫,开始偏离了打药这件事,开始跟土地确权、共享租赁、测绘等这些不是植保的内容联系到一起,想通过植保无人机来挑起智慧农业的大梁。

先满足市场需求、做好分内的事是关键。拖拉机是干好怎么耕地、播种;植保无人机是干好怎么除草、杀虫、施肥;联合收割机是干好怎么收割;大家各司其职,共同组建智慧农业。

可一些人偏偏不这么干,除草、杀虫、施肥都没干好就想着干其他的事了,开始铺摊子了。收割机和拖拉机发展了这么久也还不敢铺摊子加载其他的功能,而还没发展成熟的植保无人机却意淫的无边无际,除了骗钱我再想不到其它功能了。

毫无疑问,当前解决有飞机没地作业和有作业需求和没飞机作业的此类共享平台,未来靠这种模式发展经营会越来越困难。当植保无人机越来越成熟,植保队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后就不会出现有飞机没地作业和有作业需求没飞机的尴尬,共享平台目前只是过渡。

可能有些人会提出质疑,我们看一个在农业机械里最典型的和植保无人机作业模式有点像的机械,即: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当前主要的运营模式是作业队和合作社,合作社模式主要存在在新疆、黑龙江等大面积种植省份,更多的则是个体来运营,一台收割机只需要2人。

走入歧途的植保无人机,出路在何方?

我们以一个甘肃的个体联合收割机运营者为例,其出车时会雇一名司机,总共2人,一般夫妻搭档者居多。其在6月就出发到河南开始收割冬小麦,然后一路北上收割陕西小麦、甘肃小麦及大麦、青海青稞和菜籽,集中作业在6、7、8、9、10月,具有很明显的季节性,这个期间联合收割机很多,有各个省的,当联合收割机铺开后,就不存在收割机找不到地和地找不到收割机,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共享平台。

出路在何方?

植保无人机作为农业器械,其逃不出农业器械的局限性,跟联合收割机一样,其未来的发展模式主要以个人为主的植保队和当地合作社运营,公司植保无人机单一经营模式会被逐渐淘汰。

土地流转的速度没有想象的那么快,目前大多数流转都是靠补贴活着或是套国家补贴,一旦国家没了补贴,土地流转根本不可能持续下去,农业目前不赚钱,包了大量的土地在手里大多数是稳赔不赚,出现有土地没人敢大量承包的尴尬,只有出租方市场没有承租方市场的土地流转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靠政府补贴过日子。从根本上不解决农业不赚钱的困局,就不可能有更大面积的种植,无人机的载重提升也就没有意义。因此,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10KG、15KG载重的无人机依旧是主流。

走入歧途的植保无人机,出路在何方?

植保无人机干好一件事就好,即把药喷好。更多的意淫只能是意淫讲故事,把主要的功能完善搭建好,做出皮实耐用的植保机才是正道,做一款真正好使的植保无人机还有很大的距离,每款植保机都有自己的缺陷,脚踏实地的根据作业实况来完善自己的产品,基础功能最重要,把基础功能做可靠了很不容易。

现在谁敢说自己的植保机是真正好使的植保机?

有吗?

没有。

雷锋网版权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走入歧途的植保无人机,出路在何方?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