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育是科大讯飞很重视的一条业务线,今天,科大讯飞又有了新的举措。
7月21-22日,科大讯飞将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举办A.I. • 大数据 共创教育美好未来——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 • 2018”,在大会前一天,特意召开了媒体见面会。
据雷锋网了解,科大讯飞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成立了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中心成立于2012年,并于2014年10月通过教育部认定,是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科大讯飞是8家核心协同单位中唯一的企业单位。
在媒体见面会上,科大讯飞和北师大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介绍了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情况以及双方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合作进展。
科大讯飞在AI+教育的三个重点方向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教育事业群副总裁王卓介绍了科大讯飞在教育方面的布局。
2016年是中国教育的大数据元年,2017年是教育的人工智能技术元年,科大讯飞是在这两个基础上面向教育领域布局,有三个重点发力的方向。
第一个方向,科大讯飞建立全国的数据采集平台,采集教育大数据过程中的学生的学习数据、生活数据。到今天为止,科大讯飞已经对整个全国13000多所学校常态化的考试数据、作业数据、课堂数据、生活数据进行了实时的常态化的采集,都是真实的数据。
第二个方向,科大讯飞掌握了人工智能识别和处理多模态数据的技术。这些采集来的数据都不是标准的结构化数据,而是包括文字、语音、视频、图片的多模态数据,这些数据人工智能技术难以处理。科大讯飞目前已有语音识别、语音合成、图片OCR扫描识别、作文自动评阅、阅读理解自动评阅以及翻译技术,这些技术成果能助力于教育大数据的智能分析。
第三个方向,如何将技术服务于学生、教学、教师、教研等。科大讯飞目前在中国的68所名校中取得了一些实验性的突破。
王卓也强调了人工智能助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国家的政策已经明确提出,到2035年的时候,中国要成为世界的强国,回归到世界的中心。中国要做到这一步,核心来讲就是创新,不是靠他的GDP大小,也不是靠它的武力多强大,一定要靠他的创新意识。中国未来的创新一定是靠创新人才的培养。那么在今天为止,通过大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的发展,助力于我们下一代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我相信这就是科大讯飞,我们价值所在。”
人工智能升级教育监测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检测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辛涛介绍了人工智能与教育监测结合带来的改变。
辛涛谈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广大的儿童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党和政府向我们全社会庄严的承诺。要实现这个承诺,最基本的来说就是要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公平教育。而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里面监测和评价,成为当下我们国家的一个政策的杠杆和政策的抓手。
从2015年开始,在义务教育的领域,有了一项全国性的制度,每年我们要定期地对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的教育质量状况进行系统化的数据收集,通过这些数据收集来看到我们整个教育体系的运行,我们的质量状况。监测评价技术方法的升级换代,就成为当下的政策需求,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大趋势。在监测评价里面,信息技术在以下五个方面起着越来越重更大的作用。
第一个方面,此前检测评价都是强干预性,需要以强劲的方式把人召集起来做访谈或者测试。现在有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这些技术,检测就可以变成是弱干预,能够用网络的方法获取教育教学情况。
第二个方面,传统的监测手段很难得到学生全面发展的水平,无法得知创新动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但是信息技术跟检测评价融合后,能够得到很多此前不能测试或者很难测试的内容。
第三方面,数据收集的方式发生变化,以前是层层上报,纸质的考卷还需要邮寄到一个地方统一评审,现在已经网络化,而未来还将改变测试的形式。
第四个方面,测试题目的分析和评价的方式手段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人工和计算机双评,计算机能处理一些结构化的数据比如说选择题,而作文和开放题依然需要人工。未来,作文题,英语口语题或许也将又计算机来评审。
第五个方面,数据的可视化呈现,在收集了教育数据之后,可以做一些可视化的呈现,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我们各个区域里面教育这样的一般状况。
在辛涛看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依然面临典型的“乔布斯之问”,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大家共同探索,因此与科大讯飞合作举办全球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
除了提分,AI还能做什么?
AI+教育是人工智能热潮中核心的赛道,也诞生了很多创业公司。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技术在知识点拆分、知识点管理、学习效果检测等方面取得很显著的成效,能够帮助学生快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弥补知识漏洞,帮助学生提升知识的掌握,提高学习成绩。
而这一切似乎主要跟应试有关,教育却并不只是一张考卷那么简单。在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编辑看来,数据是有倾向性的,用大数据来进行监测,用来改进教育方法,会不会导致学生和老师过于注重可量化的教学指标,而忽视其他?
王卓回答了雷锋网编辑的疑惑,他谈到,首先,很同意说数据是有倾向性的,但是关键是数据怎么用,这还是由人来决定的。虽然现在大数据和AI主要用来提分,但是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少应试的压力。比如,通过大数据、知识图谱的技术我们分析出了学生的知识薄弱点,那这个学生就不用花大量时间去刷题,用少量时间针对性提高就可以了,剩下的时间他可以用来发展自己的爱好。
其次,AI+教育很火,也诞生出了很多公司,在他看来,这个赛道有很多企业进来,我们可以共同发力,朝一个方向前进,任何一个大的领域都不是一家能做成的,一定需要一个生态。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感受就是,未来做成功的一定是少数。成功的核心的点在于你真是用心用情去服务教育,真是把教育的痛点把它剖析透,对于这些痛点,你真正要去投入,真正有一种合作的心态,有一种大的格局,有一种用心用情去服务教育,你走的长远,才能真正走到这个行业的成功者。
关于说现在很多培训机构用大数据的方法主要帮助学生提升成绩的问题,他觉得不管怎么样,现在在中国,一个人前18年的人生轨迹上,知识性学习还是占相当比重的。人都是生活在一个社会的限定条件下的,我们还是得照顾他在赛道上的表现。所以他个人觉得就是说在未来一个发展过程中,这不是一个舍掉,谁只关注谁的问题,而是一个你认清他一个未来的长期发展规律之后,在当前阶段做好一个均衡的问题。
在辛涛看来,这个问题就是乔布斯之问的一个现象,乔布斯说新技术好像跟教育应该能融合,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融合起来。技术和教育融合想解决什么?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或者说按照我们国家政策一样话是说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以信息技术跟教育真正融合的那一天,不光是说在他的学科知识得到发展,而是计算机在孩子的全面发展这块,他能够做出多大的贡献。如果说他做的贡献越大,那么信息技术跟教育融合的这种它的程度会越高。如果贡献小,融合的程度自然就会小。
现在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上发力,我们看到现在可能比较多的企业在培训、成绩着力比较多,但是我想我们也不用担心,因为你如果说你只是在这块的时候,那么无论是从政策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的话,它不会很长,他不会是说非常长远的,所以他认为信息技术跟教育的融合最长远的。那么大概应该是说我们孔夫子几年几千年题的话,就是因材施教,个性化的学习。如果说我们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我相信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就不是一个概念了,而是实际发生的。
骆方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补充回答,从科大讯飞和北师大这次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峰会的角度来说,大家要做的事情不只是知识学习和查漏补缺,其实它有很多的重要的其他方面的应用。这一方面,欢迎大家去参会,因为大会邀请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蔡力教授,荷兰埃因霍温科技大学教授Mykola Pechenizkiy和荷兰特温特大学的Bernard Veldkamp教授等,他们都带来了非常新的人工智能和大教育大数据结合用来测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等这种21世纪能力,或者叫我们的核心素养的这样的测评和教学的一些成果的一个展示。可能能够让你打破这种你脑海当中的有关人工智能和教育大数据的一些固有的一些认识,能够让大家耳目一新,能够看到他们为解决中国的教育的难题,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关文章:
科大讯飞年度发布会:重磅推出 10 款 AI+产品、AIUI 2.0,AI 赋能各行各业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