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十一届交博会在合肥圆满闭幕。
经过十五年的培育,无论从规模亦或内容上考量,交博会都已成为一个空前的行业盛宴,一个能让大部分智能交通从业者互通有无的顶级平台。
本届交博会展览面积43000平方米,参展企业300多家,除海康、大华、宇视、华为、高新兴、科达等老面孔外,今年展会还吸引了阿里、西门子、滴滴、平安等企业首次参展。
在大部分科技企业的商业大盘上,最好落地AI的智能交通领域多有可能成为他们纵横开拓的重要市场,这个充斥着野心和荷尔蒙的领域,正因为边界模糊而变得前景广大。
一直以来,中国依靠地缘优势拥有巨大的交通市场,但翻开产业历史,之前的相关市场多由国外产品把控。
幸运的是,在中国智能交通产品一穷二白的年代,中国交通人的野心从未被磨灭,他们从零开始,一砖一瓦地构建起中国智能交通王朝。
今天,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智能交通产品水平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而作为展示中国智能交通产品的顶级平台,交博会的出现和发展也给前者提供了莫大帮助。那么,在今年的交博会上,参展商们透过了表象看到了哪些更为细致的技术趋势和产品本质?
大华股份研发中心智慧交管解决方案总经理 史志见
1、传统安防厂商不再局限于AI感知设备、存储计算等产品的展示,更加突出自身在交通缓堵、指挥调度等前后端整体的解决方案能力,以及被集成的开放能力。
2、各个厂家都以“云”和“脑”来定义自身的解决方案,从展会上来看,目前各家都处于发力阶段,各大智能交通厂商为应用上云都下了很大的决心,这也是未来交通行业的必然发展趋势。
但是交通行业是一个需要“大脑”和“手脚”并重的行业,除了智慧的大脑,也需要相应的能落地和能实践的方案,切实解决客户的痛点,也是目前需要重点探索的部分。
3、信号控制优化成为各厂商未来发力和竞争的焦点,说明这一行业的整体门槛降低了,但是想把整体方案做到全场景适用、自动化程度高、使用效果好,需要企业具备多方面的能力,需要持续的研究和探索。
宇视智能交通总工程师 杨世龙
1、大量提交通大脑概念,视频核心硬件展示较少,总体技术聚焦在大数据分析应用,精细化交通管控,但是大脑的运转离不开数据,精准化、海量化、多维度的数据采集发展程度决定了大脑的成熟度,目前的大脑基本处于萌芽状态。
2、企企、警企战略联合突显,如千方、阿里、高德等企业的技术联合,行业大型集成商、产品厂商和交警的实战业务战略联合等,使得企业的重点由产品向业务扩展。
3、AI概念降温明显,产品厂家开始更专注于AI落地后的具体应用,文明路口、智慧路口等具体方案出现,大家开始讲战果,而不仅仅是讲功能指标。
4、交通的关注点从传统的人、车开始向路面、路侧扩展,如气象、物联基站等;数据采集从传统的视频开始向射频、音频扩展,如流量雷达、声音分析等。
5、深圳企业退潮明显,出现的身影少了,互联网、通信巨头开始逐步进入智能交通行业。
总体来说:本此展会核心主题较为集中,主要围绕交通大脑,偏概念性和总体架构性,具体应用效果有待后续市场检验。
高新兴首席方案架构师 吴冬升
今年参与交博会的交警和各设备厂家,大多展示了比如智能车驾管、多功能道路应急救援、模拟驾驶系统、鸣笛抓拍、炸街车抓拍系统等产品。
这一点和往届交博会是一致的,即在智慧管控、智慧警务、智慧车管、智慧运维等公安交管实战业务领域,进行深入挖掘。
交通管理实战业务深化,主要体现在向“端”侧和向“云”侧两个方面拓展。
“端”侧,多维度智能感知融合趋势愈发明显;“云”侧,大量厂家展示了各自的交通大脑,可以对路面交通状况精准感知、交通拥堵成因深入挖掘、交通信号实时优化等。
相比于往届展示的交通大脑,现在展示的交通大脑类产品在模型算法上更加优化,尤其是和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度更加深入,包括AR分析和应用、视频结构化分析、智能语音调度等等。
比如交通检测云行系统,区别于传统的二维电子地图,云行系统利用了高点视频画面+AR增强现实标签形成视频实景地图,并且结合AI、交通大数据,打通其他交通业务系统,解决不同类型视频资源整合、智能分析、交管业务管控、现场指挥调度这四类问题。
除了交通管理实战业务深化外,本届交博会上的亮点是对新技术创新融合的探索,比如5G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尤其是5G技术,比如5G无人机、5G-VR眼镜人脸识别系统、5G机器人等。
例如高新兴的5G警用巡逻机器人,可以解决现存的诸多瓶颈问题,高清视频难以实时回传、远程应急遥控难以同步、网络安全保障不足、本体算力不足等,使其走向更加成熟。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大量新技术应用,尤其是5G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于公安交管领域,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真正发挥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尚需时间。
科达智慧城市事业部副总经理 蒋松涛
客观来说,在今年的展会上,我没有看到太多亮点。
从参展商这块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传统智能交通企业,做信号控制机等产品起家;二、安防厂商,以监控为主,下沉到交通行业;三、互联网企业。
不同企业因为基因不同,做的事也都不一样。
前两大类从前端入手,做小而美的事情,融入AI、AR、IoT等技术,整合更多资源做底层拉通;互联网企业则都在说大而全的事情,更多谈云计算、大数据、各类“大脑”。
这里便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大脑如何落地?未来的智能交通行业,一定是云、边、端协同发展。
对于用户来说,现在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技术多酷、多炫,而是一辆车开过来,能否把人和车都拍清楚?
从产品角度出发,没有看出明显的健康生态发展趋势,大多厂商都在弱化设备方面,集中谈系统,但比较趋同,差异化不明显。
从产业层面考量,包括交博会在内的众多展会,展示的内容和提出的概念大多比较浅显。
无论是展会还是论坛,参与者无非两派:学术派、产业派。
厂商基本谈产品,学术基本谈理论;学院派的理论很难落地,产业界的产品很难突破,而将这两者深度融合的展会或者论坛,我至今还没看到。
未来的展会,我希望能够更富前瞻性、创新性;每一家企业都在谈自己的智能交通体系应该怎样建立。
至于好的方面:和往届一样,这一届的参展人员质量(专业性)依然不错。雷锋网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雷锋网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