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危机敲响的警钟:Fintech依然要看能否重建信任

Facebook危机敲响的警钟:Fintech依然要看能否重建信任

因为需要信任,所以我们有了很多传统上的中心化机构。但这些机构效率很低,于是出现了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但骗局、危险也随之而来。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AI金融评论报道,2018年伊始,随着欧洲与英国相继推出PSD2和Open Banking(敞开式银行)法规,Facebook和Google将会进军银行业的讨论也甚嚣尘上。Open Banking法规指定,在用户同意的情况下,银行和支付公司需向第三方共享支付服务和相关客户数据。

不过,Shore Capital高级顾问Matthew Elliott近日在英国媒体City AM上发表评论称,该法规的出现将推动银行账户流转,但有人推测新规则的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将是引诱科技巨头进入英国的主流金融市场。

Facebook的支付服务通过Messenger和Google钱包在英国不断发展,但关键是,一些评论认为,Facebook才是“银行的未来”。

埃森哲2017年初进行的一项全球调查发现,如果Facebook、Google、亚马逊等科技公司会提供金融服务的话,大约三分之一的银行和保险客户会转向科技公司。

所以什么发生了?Cambridge Analytica(剑桥分析公司)。

Matthew Elliott表示,数据泄露,这无疑是互联网科技行业的一大危机。

近日,Facebook的股价已经有所回升,但信任对金融服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公众是否可以信任扎克伯格的问题依然存在。

根据Ponemon Institute针对美国用户的调查,现在赞同“Facebook致力于保护我的个人信息隐私”的声明的用户,只有27%;而2017年,该支持率尚能达到79%。英国的结果大概也是相似的。

由于此,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在1月份预测,亚马逊、Facebook和Google等短期内不会对全球银行构成威胁,但预言“其强大的客户群和网络分布,长期来说地也会限制传统银行的支付业务收入”。Matthew Elliott表示,这个预言的程度无疑是取决于科技巨头在重建其数据隐私信用上的成功程度。

据雷锋网AI金融评论了解,另一项埃森哲2017年10月的调查发现,53%的英国人会因为隐私问题而改变其银行习惯,同时该报告建议银行们最好要部署起金融科技来,因为他们拥有更高的用户信任度。

Facebook丑闻之后,事情很清楚,金融科技更加需要加倍努力保护数据隐私。

英国民众尚会因为隐私保护问题而改变金融服务使用习惯,但在国内,民众的数据保护意识也是薄弱。

雷锋网AI金融评论此前报道,2017年12月,中国银监会原主席刘明康在一个峰会上发现指出——现在,运用数据的隐私保护,没有标准也没有要求。

他说到,“中国做金融科技的缺陷,在于没有对应用数据的挖掘、分类、应用、个人隐私、逻辑和运行整个环境的安全保护。这个问题今天的FinTech还不能够给我们满意的答案,他们自己也在黑暗中不断的摸索,这取决于在哪个点上,哪个水平上站在道德的高地上在努力。”

“FinTech要监管,监管的挑战来自于金融科技的数据隐私保护缺陷。”

刘明康指出,

我们对金融的信息、个人信息的隐私成本是很低的,民众意识是很薄弱的,这个问题和美国、欧盟很大的不同。日常生活中,民众的我们走到一个地方就问这个地方有没有wifi,有Freewifi,有的话随意连一下,那么长的协议从来不看就接上wifi用了。前面的条款中讲了很多东西,没有自我保护意识。而且个人信息的买卖成本是很低的,使用上也很不规范。

根据刘明康分析,中国金融科技为什么会那么突飞猛进?“它最后有一个代价——围绕着客户信任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某些方面客户体验大大提升,但很多方面客户的信任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为什么后来全一圈跑到汇丰银行、跑到工商银行?就是因为信任,这些要有监管。”

金融科技,仍然要看能否重建信任。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Facebook危机敲响的警钟:Fintech依然要看能否重建信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