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能成为标配,所有的设备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的交互终端,这就是传说中的物联网。不过概念总是比技术先行,在想象力可以换钱的时代,人们迫不及待地将科技带入生活,所以颠覆的道路也总是比宣言中要曲折很多。
如果说音箱是靠“嘴”吃饭的,那现在它想做一个纯粹的发声单元已然不可能。电池工业和无线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WiFi音箱在体验的稳定性上,已经达到普及的下限。但同样的资源摆在厂家面前,取舍上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最终形态。虽然说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需求,但音箱的“同人不同命”,更多是开发者价值观的输出。
为音乐而生
资深文艺青年表示,没有音乐的生活只能算是生存。被酸到的同时,其实每个人的确有随时随地享受音乐的需求。在音箱的应用场景里,人们更需要的是解放音箱的输入端,让音乐变得更加自由。因此以SONOS为代表的音箱厂商,在尽可能将音质做到极致同时,没有在内容上做出任何妥协。
SONOS们与国内的主流音乐平台展开合作,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直接在手机上搜索相关音乐进行播放。听起来没有值得惊叹的地方,其实是用户没有从传统的音乐渠道中走出来。以前我们无论是用手机还是电脑,从搜索到聆听,音箱的角色不过是扬声器,它只能做到你给他输入什么,它就给你表达什么。而不是告诉它你需要什么,它给你什么。
说白了就是你能听到的音乐,是音箱直接从内容商得到的。所以在你告诉了它你想听什么之后,无论用手机打电话还是用微信,音乐都不会离场。这其中,SONOS们为了跟音乐平台对接,做了什么工作,我们不得而知,想让QQ音乐,多米,网易云音乐开放入口,我想靠情怀肯定办不到。
为控制而生
相比SONOS们的纯粹,大多数WiFi音箱选择了更智能的路线。虽然实现智能的方式不尽相同,做法则都是给音箱贴上更多的标签。比如人工智能,语音交互,播报中心等。愿望是美好的,但尴尬的是,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很弱智,语音交互识别低,播报中心交互差。人们更多的是在感受科技,而不是享受科技。
我丝毫不怀疑,技术的突破能够实现所有智能硬件厂商的豪言壮语。但重点是厂商们不应该把用户集体当做小白鼠,仓促地推出一款产品。所以用户也没有理由为“这已经是现阶段技术能做到的最高水平”买单。
比起控制,我更愿意理解为,人们是想要用一种舒服的方式,与周边世界进行交流。所以尴尬只是暂时的,如果方向没有问题,现在热衷于将音箱打造成交互终端的厂商们,还是有可能让音箱涅槃重生的。不过在智能出现之前,音箱的使命是给人听觉上的享受,而成本上的限制,留给厂商的选择其实不多,无非是在内容和工业设计上做妥协。如果智能还没有在实际生活中成为主旋律,这样的选择难逃本末倒置的嫌疑。
为高端而生
如果说SONOS属于纯粹,那比纯粹更纯粹的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传统厂商。他们生来骄傲,十分任性,完全无视行业躁动下的那股暗流。他们的生存逻辑就是如何将音质提高那么一点点,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市场还是有的。无论是大佬们用掀瓦拆墙的方式,为它们进行品牌背书,还是发烧友们不明觉厉的神神叨叨,再理性的消费者也会被引导,更别说那些穷得只剩下钱的土豪了。
高端意味着小众,而再有钱的小众也形不成规模经济,所以品牌溢价就得闪亮登场。硬件上的比拼是血淋淋的,毕竟钱是钱货是货。想要钱是钱货不是货的话,那就只能挂着羊头卖狗肉了。普通人对音质的追求更像叶公好龙,所以在厂商们在心理层面的引导,其实是恰到好处的。
可以理解的是,再昂贵的音箱也有其昂贵的理由,可能是原材料的成本,也可能是加工成本,但这和传统厂商们的不作为是没有逻辑关系的。如果一定要调子这么高的话,音箱巨头们也就不用在意在不久的将来,被愣头青们革命了。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