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成立了扶贫慈善项目,我们建立微信群用来发放国务院的善款补贴。只要提供个人信息入会,成为会员待人数达到一定规模后,就能获得200万到500万的善款。”
以上信息,来自一个名为“百万慈善”的微信群。看到这样的信息,你是不是很心动?小心!这是骗子利用“慈善”之名,精心设下的圈套。如果你提交了个人信息,不仅不会领到善款,还有可能损失钱财。
“百万慈善”微信群诈骗猖狂
经查有人在网上打着“百万慈善”的名义利用人们的善心和急于求助的迫切之情,钻法律的空子,披着“慈善”的外衣,进行诈骗活动,据犯罪嫌疑人供述涉案人数达500万。这类新型线下转线上的诈骗行为,属于“返利+传销+诈骗”的混合形态,因不受地域限制,扩散速度快,涉及人数众多,波及面大,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揭秘“百万慈善”微信群诈骗手法
骗子一般会冒充有钱人,比如有政府背景的大人物、皇族后裔、企业家等,以搞慈善捐助或者解冻皇室遗产为名头建立微信群,承诺无准入门槛且有高额返利来招募成员,通过群成员向熟人、老乡、朋友介绍等类似传销的方式拉拢队伍,聚集人气,大量收集群成员的身份证、银行卡等个人信息。同时,为保证诈骗的顺利进行,骗子还会伪造政府公文、身份信息、设立虚假项目骗取成员的信任,或者利用“爱国”“民族大业”等情怀给群成员洗脑,让进群的人员对之深信不疑。
(警方收缴大量诈骗工具“团证”)
前面的事情铺垫好后,骗子就露出了真面目,开始编织各种名目收取群成员钱财进行诈骗,比如“存于海外的资产需要解冻,解冻费交的越多的成员,解冻后得到的善款数额也就越大”或者“缴纳会员费,缴的费用越多,会员等级越高,分得的善款也就越多”等。
相比于传统诈骗,这类“慈善”诈骗有着涉众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总金额大的特点,类似传销,收费项目名目众多,只有少数上层能够获利。但和传销不同是,这类犯罪不再以销售产品为依托,多以“免费”为噱头,对公众的吸引力更大,潜在危害更深。
“慈善”诈骗利用网络实现网络串联跨区域作案,并且单人受骗金额小达不到立案标准、受骗人投多个项目到不同诈骗平台、犯罪分子组织层级多、资金转移渠道复杂多样、定罪定性模糊的情况,都给打击“慈善”诈骗增加了难度。
腾讯守护者协助警方打击“慈善”诈骗,抓获21名犯罪嫌疑人
为了进一步打击该类犯罪行动,微信当对方聊天文字中出现财务信息时,系统会自动弹出风险提示。同时,对实施金融诈骗的账号,微信将采取封号的处理措施。
(“百万慈善”犯罪嫌疑人被抓获)
日前,腾讯守护者计划安全团队协助安徽、吉林两地警方,连续打掉了两个以慈善为名、利用快速传播发展人头的特大诈骗团伙,抓获“百万慈善”项目总设计人徐某、“三民城”项目设计人黄某以及其下线董某等21人,冻结涉案资金共计5000余万元。接下来腾讯守护者计划安全团队将继续密切配合警方取证工作,支持警方扩大战果,打击震慑犯罪分子。
腾讯守护者计划自成立以来,就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并结合腾讯17年打击黑产经验,联合行业力量,不断配合相关部门对电信网络诈骗重拳出击。从徐玉玉被骗猝死,到清华教授被骗1700多万,再到“慈善”诈骗高发,可以看到网络黑产成熟,骗子手法不断翻新而民众防范意识不高。腾讯守护者计划提醒广大民众,不要轻易泄漏自己的个人信息,不随便点击不明链接,在涉及到转账时一定要多方核实对方的身份。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