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合约赛道迎来行业玩家,金融壹账通想做金融全领域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涌现,金融机构在前台营销和后台风险两大方面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但与此同时,一些行业基础设施类的管理工作却因需要长期大量投入而被“忽视”,正在成为阻碍金融数字化转型的短板,合约管理就是其中一项。

现代金融市场,几乎所有的金融交易最终都要以合约形式呈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合约签署和履约的效率决定着金融交易的推进效率,合约的真伪、执行的风险都决定着交易能否兑现。

虽然商务部早在2013年就颁布了《电子合约在线订立流程规范》,赋予电子合约与传统纸质合约同等的法律效力,但据商务部统计,每年企业间的合约大约40亿份,而在使用电子合约及签约的企业中,金融机构占比很小,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例,占比仅为5.1%,行业需求巨大。

这样的背景下,近日,金融壹账通在深圳发布ALFA智慧合约云平台,旨在实现端到端线上化的合约智能化管理,满足金融机构对合约全周期、全流程的智能管理需求。

智能合约赛道迎来行业玩家,金融壹账通想做金融全领域

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

合约管理是金融行业日常最基础的工作之一,也是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水区。在其他业务大行“去人工化”的时候,大量合约在拟约和签约环节却仍在采用最为传统的人工操作方式,在束缚业务效率的同时也蕴藏着潜在的风险,总结起来主要有三大痛点:

一是,人工摘录效率低、操作风险高且耗时长。金融机构间签订合约时,业务要素往往需要人工摘录,繁杂的条款耗时长、效率低,同时也存在人为操作风险;

二是,合约方存在信息壁垒,沟通成本高、验真难。传统合约签订在前期沟通环节费时费力,还有可能遇到萝卜章、假合约、假冒代签、发生纠纷取证难等风险;

三是,合约管理实时监控难、风险预警能力低。由于纸质合约和资产数据分散于不同系统, 需要人工在不同系统中收集需要分析的数据,同时,还高度依赖业务及法律人员定期人工查看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合约履约情况难以监控,更难实现实时监控风险。

针对以上痛点,雷锋网AI金融评论发现壹账通ALFA智能合约平台重点从“管理模式、资产穿透、风险预警”三方面用力。

第一,在管理模式上,打造合约管理的标准化、标签化、智能化、自动化、流程化,输出20多项人工智能服务。具体技术包括:

  • 在拟约环节,提供智能分类检索、智能推荐、要素标签智能识别、条款标签智能识别、标签回填定位、要素智能填充、智能对比、在线智能编辑、条款内容生成、智能同步修改、文档修改留痕;

  • 在签约环节,提供实时签约提醒、电子签章调用、区块链存证;

  • 在履约环节,提供合约生效提醒、合约到期提醒、只能风险预警、资金兑付提醒、违约风险提醒、智能资产追踪。

据介绍,通过创新技术变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平台可以帮助机构用户将人工撰写效率提高4倍,运营管理效率提高2倍,操作风险降低80%,人力成本减少2/3。

第二,在底层资产穿透方面,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并结合零知识证明和可授权加解密等技术,实现底层资产的登记与追踪。

平台将合约模板调用、编辑、生成、签约、履约全过程在区块链登记,同时签约各方作为区块链的节点和自动同步合约的数据,实现签约留痕和合约的保真。

第三,打造AI风险预警系统,提高风险甄别防范能力。方法是,合约签署后平台通过智能识别引擎定位合约中的风险标签,结合内外数据、资产状况,一旦发生变化系统将触发风险提醒,第一时间给到用户。

事实上,早在去年壹账通推出智能ABS云平台时,就已尝试运用了智能合约技术,而这一次意味着其智能合约管理能力的正式全面开放。

“平安产品创新的路线图通常是:首先是做创新孵化,然后在平安集团内部子公司或者业务单元做应用,通过应用来看产品的成熟度,内部质检完成后再向社会推广。”金融壹账通投资一账通CEO 黄绍宇解释到。

目前的落地情况是,已在10家集团内机构落地应用,对接了包括平安证券ABS产品工厂、平安银行的行E通平台、平安投后平台、保险协议存款平台、投行业务平台、保险代理业务平台,并与4家外部机构达成了合作。

玩家涌入,同质化愈显

整体上讲,智能合约行业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深圳市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陈显忠用了一个类比来说明这一点:“目前智能合约的发展可能类似于电力革命时期的1935年人类第一次有了超高压技术,但数字时代的特高压技术尚未出现,前路长且精彩。”

事实上,智能合约的发展缓慢与早期法律不完善、相关技术不够成熟、用户认知度低等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云服务、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渗透,以及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旅游、教育等领域相关政策法规的陆续出台,越来越多的资本和玩家瞄上了这一2B细分赛道。

比如在金融系玩家里,截至目前,中信银行推出了信用证信息传输系统,光大银行推出了泛资管链,摩根大通基于quorum的区块链技术试行了债券发行等等,探索智能合约在某一环节的落地应用。

创业企业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7 年底,国内提供第三方电子签名的厂商数量为 34 家,包括上上签,e签宝,法大大等都已经过多轮融资。应用场景广泛涉及房地产、汽车、人力资源服务、教育、保险、第三方支付、旅游、医疗、物流、供应链等行业。

此外,互联网巨头也通过资本布局跑步进场,比如在今年3月法大大的C轮3.98亿元融资中,便出现了腾讯的身影,该轮融资由老虎环球基金和腾讯联合领投。

 “目前大多数(玩家)都只是聚焦在某一个业务环节上,还没有深入到一个具体的领域。” 金融壹账通投资一账通业务中心副总经理潘玲表示。

此外,行业服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化,大多聚焦于提供电子签约服务、法规政策方面的辅助性信息服务,同时,在业务层面通常只能做投资风险分析或者金融领域里的一些简单识别和初步提取。

鉴于这样的行业形势,壹账通目前的打法是聚焦金融全领域,在深度和广度上横纵拓展。“这一块平安做的很深,直接和场景端的业务需求勾连在一起,覆盖从智能的审查、准入到设计、发行、投后管理全流程。”

广度上,ALFA智能合约平台覆盖银行、基金、证券、信托、期货、保险等七大金融行业的合约,积累了近一千多份标准的合约版本,对接了平安证券ABS产品工厂、平安银行的行E通平台、平安投后平台、保险协议存款平台、投行业务平台、保险代理业务平台等。

与大部分金融科技细分赛道类似,玩家在智能合约上的决胜点同样是:数据+业务理解+核心技术。对金融行业来讲,业务理解能力尤为重要。

在黄绍宇看来,壹账通背后有平安集团全牌照的子公司,因而有完整的业务场景和合约方面长期的经验和数据积累。“我们做这个事情的不同之处在于:技术条件我们有,其他机构也有,只是中间会有些差异。但从业务的理解和对合约条款的理解以及合约条款可能产生的法律问题的理解,我们应该更有优势。”

放眼国外,智能合约已有上市案例。2018年4 月 ,美国电子签名业内独角兽 DocuSign 以每股 29 美元的价格进行 IPO,募集资金净额为 6.29 亿美元。IPO 过后,DocuSign 的估值升至 44 亿美元。

目前,DocuSign 的技术已经被应用到金融服务、保险、房地产等多个行业,Salesforce、Morgan Stanley、Bank of America、思科、Comcast、惠普都是该公司的客户。

当然,这也与美国的企业服务市场发展时间也比较长,电子签名有较高社会普及度和企业付费意愿有关。

行业仍存待解题

虽然有着不错的范例与前景,但国内智能合约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在到达行业爆发点之前还需要攻克种种挑战。

其中最大的一个挑战是合约标准化问题。据了解,在智能合约的五化——“标准化、标签化、流程化、自动化、智能化”中,最核心的前提是标准化,同时也是最难攻克的一点。

以金融行业为例,黄绍宇对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AI金融评论解释到:整个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合约,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私的业务,除了个人,也包括小微企业、公司客户。这一类客户跟金融机构之间不构成单个意义上的合同对等关系。

这种合约,往往都是卖方(金融机构)的合约,买方(比如公司客户、个人客户)接受的契约行为。这类合同往往都是金融机构的格式化合同或者标准合约,改动空间不大,因而最适合线上化。

但另外一类即金融机构之间的合约是不一样的,金融机构之间都是机构主体对机构主体。机构主体对机构主体首先是对等的,其次是每一个机构主体的法律要求和内在合规要求是有差异的。这种合约是很难标准化的。

尤其是银行间非场内业务,目前很多都没有做到行业的标准化。尽管每家金融机构内部已经差不多标准化了,但打通金融机构之间交易合同的标准化的比例还很低。

就解决办法而言,黄绍宇表示,目前业内主要从“合同的标准化“和”条款的标准化”两个维度去推动合约标准化建设。目前各方都在往前走,但整体而言,还是一个需要长期大量投入的基础设施工程。雷锋网雷锋网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智能合约赛道迎来行业玩家,金融壹账通想做金融全领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