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摄像头领域,Dropcam是一个转折点。在Dropcam以前,没有一个清晰的民用摄像头标识。Dropcam之后,云摄像头的概念进入大众视野,尤其当公司拿到ABC三轮共计4800万美金的融资。就像32亿美金的Nest一样,IP摄像头领域我们也会问一句中国的Dropcam在哪里?
在去年将末的时候,百度出了一款自己的摄像头硬件——i耳目。无论在定位还是外型上,i耳目都跟Dropcam神似。Dropcam的两位创始人早前供职于Xobni,其产品精神的核心是数据——这跟i耳目背后的百度云也是吻合的。i耳目可以说系出名门,但二者的结果却有很大不同——i耳目没有变成一个标识性的产品,甚至没有变成一个响亮的产品(可以参见JD和TB两大电商站的数据)。
笔者前两日走访了深圳本地一位资深的业内朋友,抛开融资和巨头这样的高大上,在接地气的市场里我们怎么看摄像头?
Dropcam代表的是2C的摄像头市场,这位朋友认为至少有2个外因导致国内还没有出现类Dropcam产品:
第一个是政府干预。国内绝大部分的公共监控都由政府操刀,从交通摄像头到社区安防。这些项目虽然架设在公共区域,但具体到用户是2B呢还是2C呢,实际上很难界定。打个比方,深圳近期又在某出租屋项目前安置了一波的摄像头,这些摄像头虽然是官方安装的,实际的用户其实又是这些住户。
第二个是住房条件。国内住格子式的apartment,而国外普遍是独门独院的house。这种面积差异让国人的隐私非常尴尬,因为老外的摄像头可以拍个草坪,拍个小狗,拍拍泳池。但国内即使是四室一厅的宅子也能轻轻松松捕捉到你穿个睡衣晃来晃去。
很大程度上,这是安防到底防什么的问题。因为屋外有了公共设防,屋内又很容易妨碍到隐私。但同时,我们也聊到一些技术变化可能会改变摄像头的困境:
一个是部署的门槛,随着智能机普及,摄像头全面进入安装无线、查看无线,也不再需要配专门的主机和屏幕,成本降低。
另一个则是摄像头的功能,这是云带来的。云存储确保了数据安全(不会因为本地硬盘被盗而丢失),而云计算大大提高了摄像头的可用性(比如用户可以选择自动筛选出有动态的画面),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功能增加几乎没有成本。
从Dropcam到Nest也可以看出老外在ID和软件设计上都很擅长,国内的团队则是精于成本。民用摄像头领域,最强势的竞争会来自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和运营商。互联网有能力改变硬件的商业模式,最大程度地削减硬件成本,而中国的运营商们则把持着最发达的分发网络。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