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新变化,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提出了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而随着移动互联网、AI和大数据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金融数字化转型成为当下的必然要求。
雷锋网报道,在近日第三届(2018)新金融高峰论坛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在阐述金融数字化必要性的同时,他指出,金融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和要求:一是科技驱动更加明显;二是需求引领更加突出;三是风险治理更加重要;四是行业生态更加开放;五是数据资源更加重要;六是基础设施更加关键。
以下为演讲实录,经过雷锋网的编辑:
我想结合当前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就如何有序地推进中国的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更好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谈几点思考和体会,供大家参考。
第一,要充分地认识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正迎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数字化的浪潮蓬勃兴起。推进数字化转型已经日益成为各国金融业提升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的共同选择,我认为,从我们国家的国情出发,推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是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是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在今年的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当前,全球的科技创新正进入了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与金融业紧密融合,这为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提供了更加优异的技术条件。
二是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是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内容。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普遍都把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应对增长的不确定性,深化结构性改革、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引擎。据我国的相关部门统计,2017年,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达到了27.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2.9%,位居全球第二。而国内的一些城市的快速发展也充分体现了数字经济在其中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推进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既能够为数字产业化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撑,也能够为其他的产业数字化提供典型的示范,从而释放数字红利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的作用。
三是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是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补齐传统业务结构中短板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持续改进,金融的稳健性和普惠水平有效提升,但我们还是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国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三农和扶贫等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推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有利于将金融资源更加高效地配置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雪中送炭的作用,从而更充分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对多样化金融服务的需求。
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第二,我国金融业数化转型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但也面临很多挑战。
从全球的角度看,基于共同的数字基因,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创新一直都是人类金融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和典型特征,而回顾中国自身的金融发展史,也一直都是伴随着科技进步的步伐而发展的。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业在科技创新应用方面既是积极的推动者,同时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在国家的统一部署和统筹引导下,我国金融业依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科技手段,以操作电子化、系统联网化、标准统一化为重点,深入的探索金融电子化之路,我们是从金融电子化逐步发展到金融信息化乃至到今天的数字化金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手工到电子、从单机到联网的历史性突破。截至“九五”计划末,银行的电子化营业网点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柜员业务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处理,各类银行卡的发行量超过了1.8亿张,交易量突破了2万亿元,同时,证券、保险等行业的电子化水平显著提升。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在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业在电子化建设的基础上充分的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新手段、新工具,重点围绕数据集中化、渠道网络化、管理信息化等领域持续提升金融信息化水平,实现了从分散到集中,从业务信息化到管理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金融业不仅成为了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的最大用户,也很大程度上成为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数据处理行业。
截至“十二五”计划末,金融统计大小额支付、会计核算、国库征信、反洗钱、银行卡交换等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主要银行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账户数达到了21.6亿户,主要电子交易笔数替代率平均达到72.1%,“深圳通”金融数据交换平台全国车险信息公共平台、保单登记管理信息平台等证券和保险行业的公共服务平台陆续建成,金融标准化战略深入实施,这个期间共制定了金融国家标准53项、行业标准126项。
当前,在国家整体信息科技实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金融信息化继续深入发展,以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智能金融等为代表的金融新业态、新应用、新模式正在蓬勃兴起,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良性竞合的关系初步形成,我国金融业总体科技水平和应用创新能力已跨入国际先进行列,这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较好的技术基础。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客观上还面临着很多挑战:
一是理念上挑战。我们的一些机构既有盈利模式惯性较大、数字化转型的主动性不足,还有的机构数字化思维欠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
二是机制挑战,我们的很多机构在产品研发延续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存在环节多、流程长、耗时久、创新容错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敏捷创新的要求。还有的机构在业绩考核上,关注短期成本收益,对一些需要落地时间长、先期投入大、见效慢的创新存在激励机制不相融的情况。
三是人才挑战。目前我们既懂金融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高水平复合人才总体上供给不足。同时传统的金融机构与金融科技公司大型机构和中小机构之间的人才素质和结构差异比较大,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智力支撑有待进一步加强。
金融业数字化转型重要趋势
第三,把握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趋势和发展要求。当前数字化时代步伐日益加快,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建立一个以信息社会和数字经济相适应的数字化金融体系,仍然是一个开放性前沿性议题。基于目前的观察和思考,我认为金融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和要求:
一是科技驱动更加明显。从金融电子化、金融信息化到数字化金融,科技的作用不断深化加强,由最初的辅助作用、支撑作用日益向驱动作用发展。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研究加快,量子通信、高性能计算等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计划2020年就要准备实现大规模的商用,我想这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正驱动着我们的金融功能的实现形式、金融市场的组织模式以及金融服务的供给方式将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二是需求引领更加突出。也有人说称为需求驱动。金融业数化转型应该注重围绕实体经济需求,特别是我们的普惠金融需求,充分地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资源配置精准化、业务流程自动化、风险管理实时化、决策支持智能化等方面的优势,增强金融供给对实体经济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我了解到,有的机构正在尝试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有效地整合小微企业各类经营交易数据,提供全流程的线上融资产品,从而满足小微企业短、小、平、急的资金需求,有的机构综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对接农业核心企业的信息系统,创新供应链的融资模式,改进农村的金融服务水平。还有一些机构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扶贫资金的透明使用、精准投放和高效管理。这些紧密围绕实体经济需求的数字化金融创新,我认为是值得鼓励的。
三是风险治理更加重要。由于数字化时代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推进金融业数字化转型更容易产生业务、技术、网络、数据等多重风险的叠加效应,就是我们讲的双刃剑、两面性,金融风险发生的隐蔽性、突发性和扩散性,如果发生的话会更为突出。对金融监管和社会稳定将会提出更多新的挑战,因此,我认为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包括法律约束、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机构内控、社会监督在内的一个全社会的多层次治理体系,实现风险的防控全覆盖。
四是行业生态更加开放。在当今公平、开放、联动、共享的数字化时代,所有封闭式的、割据式的经营发展思路将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这个新的时代,金融业的分工将日趋专业化、精细化,金融产业链和价值链将被拉升,各类的从业机构应当注重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准市场定位,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建设兼具包容性和竞争性的金融生态圈。
五是数据资源更加重要。在数字化时代,数据是基础性的战略资源,也是金融业深度运用各类信息技术的重要前提条件,俗话说“数据为王”,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从业机构应该从单纯的数据囤积者积极转变为数据挖掘者,在依照国家法规,符合金融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做好消费者保护的前提下,努力激活内部的存量数据、盘活外部的合作数据,提升数据的挖掘能力和治理水平,更充分地发挥我们这些金融数据资源的作用和价值。
六是基础设施更加关键。金融基础设施作为金融业务链和价值链的关键节点,既是推动数据系统机构互联互通的高速路,也是防范各类风险交叉传染的防火墙,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人民银行和各金融监管部门以及对整个国家的金融基础设施有一个完整的构思和完整的规划,这是防范各类风险交叉传染的防火墙,随着金融业的数字化转型,主要金融业务的流程和服务环节将实现数字化和线上化,支付清算统计监测、信用信息共享、身份认证等基础设施的作用将更加关键,其安全性、稳健性和高效性的要求也更加突出。
更多资讯,请关注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雷锋网AI金融评论
雷锋网版权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