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2 日,在世界机器人大会的现场,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对斯坦福教授 Oussama Khatib 进行了采访,询问了几个关于“海洋一号”的关键技术问题。
先简单介绍一下 Oussama Khatib:他现为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致力于以人为中心的机器人方面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包括仿人控制体系结构、人类运动的合成、交互式动态模拟、触觉学、人性化机器人设计。Oussama Khatib 先生是施普林格手册机器人手册的合作编辑,并获得了 PROSE 奖。他是 IEEE 院士,也是一位杰出的讲师、国际机器人研究基金会主席,并获得了日本机器人协会颁发的研发奖。2010 年,他获得了机器人与自动化机器人领域的 IEEE RAS 先锋奖;2013 年获得 IEEE RAS 杰出服务奖;2014 年获得 IEEE RAS George Saridis 领袖奖。
他所制造的“海洋一号”(Ocean One)机器人潜入到 100 米左右的海底,成功从一艘法国的沉船上打捞出完整的古董文物,令人惊叹。“海洋一号”拥有令人难忘的人形外观和灵敏的操控性能,为水下机器人展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感兴趣的读者可猛戳:WRC 2016|斯坦福教授Oussama Khatib:海底“阿凡达”如何在350年前的沉船上打捞一只古董花瓶)
下面进入采访正文。
雷锋网:在制造“海洋一号”过程中,最困难的技术部分是什么?
最难的部分是:水。机器人在水下“存活”是非常困难的。你需要把机器人密封起来,每当我们提到水下机器人,就会想到把所有的电子组件密封进一个运载工具(Vehicle)里。但是“海洋一号”不一样,它不仅有运载工具,还有肩膀、手肘等连在一起的硬件,并且相互间还要移动。
这当中我们使用了“油填充结构”(Oil-filled Structures),当外界水压增加时,机器人内部的油也会增加压力,使得“海洋一号”的内外压力保持一致。通过这种结构,来保护这种具有多关节系统里的固件。
另外一点的考虑就是,这种形状的“海洋一号”不能造的太重。在水下,机器人有两个“心”,一个是机器人本身的重心,一个是水浮力的中心,一旦保证了重心和浮心处在一个地方,那么机器人就能保持平衡,在水下愉快地“玩耍”了。
雷锋网:根据媒体的报道,“海洋一号”最深可以下降到海底 2000 米,你们怎么解决通信问题呢?
首先说明一下,目前我们所造的机器人版本最多只能到水下 200 米,所谓 2000 米这个数据指的是“我们可以做到”,只要我们修改机器人内部的油压就可以。
通信这个问题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采用的是无线光通信,并使用光的调制解调器,这可以让你实现 10米、20 米的通信,并且还要依赖于水体的清澈度而定。所以大概在机器人光信号可以达到的 10-20 米的地方,我们会放置继电器。继电器从机器人那里接收信号,再通过电线传到海面。所以机器人移动的时候,继电器也会跟着移动。
同时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机器人的供能。“海洋一号”是需要充电的,充电就需要花费时间。但是你希望这个充电的过程可以在水下进行,因为无论是把机器人放到水底还是从水底拉到海面,都是要费一定时间的(编者注:比如遇到洋流等时间花费会更多)。所以我们也会在继电器上面放置充电装置(目前这个还只是处在概念设想当中),继电器通过线缆连接到海上,所以电量就不成问题。我们未来的设想是,一个继电器给多个机器人供能,一组机器人之间轮流充电,轮流执行任务。
雷锋网:你之前提到过与 Asimo 的合作,具体是哪方面呢?
Asimo 是目前最先进的人形机器人系统之一,它在行动能力方面,像走路、跑步、跳跃等表现优秀,同时它还有着杰出的与人交互和操控的技能,它的手可以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与 Honda 的合作主要是在操控技能方面,让“海洋一号”可以与周围的真实世界进行“物理性”的接触,从而能够与人互动。想必你也在视频里看到“海洋一号”与海底的物体、与人的各种接触,而多点接触对于机器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另外我们还有一点合作就是,使用高层次的算法让机器人的整个身体保持协调,避免手臂之间、手臂与身体的碰撞等问题。
延伸阅读:
WRC 2016|慕尼黑大学教授Alois C.Knoll:神经机器人的研究,需要一个整合的“基础模型”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