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新智造】按: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国内众多传统行业都在寻找自动化解决方案,尤其是工业机器人需求量很大。本篇文章为雷锋网新智造频道智能工业机器人专题的其中一篇,对初创企业梅卡曼德的报道。梅卡曼德也是「新智造成长榜 2017」的报名企业,通过对创始人邵天兰的采访,了解了其针对物流和制造业提供的视觉分拣方案和最新融资情况。
六个月前,上午刚从德国落地北京的邵天兰,下午就和两个联合创始人在五道口开工了。五道口是创业圣地,但在他看来,五道口代表的“模式创新”已经是上一辈的事了,接下来“技术创新”要唱主角,在后人口红利的中国创造价值。他们想做的,是给工业机器人赋予智能。
极大的市场需求和不尽人意的供给
之所以要为“工业机器人赋予智能”,对机器人长久以来的极大的兴趣是关键,但此外邵天兰也向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展示了机器人的商业前景。
通过考察中国的产业结构和人口年龄结构,他得出了两点结论:
制造业、物流业人力成本持续上升不可逆转
从中国人口年龄构成图中可以发现,20-30岁年龄区间将迎来人口大低谷,年轻劳动力的数量短短几年之后就会下降近四成。而传统制造业枯燥重复的劳动形式越来越难以吸引“从小没有吃过苦”的新一代年轻人,包括从农村来的年轻人。
制造业是中国根基,互联网、金融等产业不可能完全替代其社会作用
对互联网公司而言,上千人规模已经是很大的公司了,整个行业从业者不过一千六百余万。而仅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就吸纳了十倍于互联网从业人数的就业,动辄数万人的大型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企业更是就业大户。使用机器人技术,不但不会减少工作岗位,反而会由于整体成本的降低而将更多的工作留在国内。
“日本、德国、美国在机器人智能方面都早已起步,都想把就业抢回来”,邵天兰认为,“这场技术之争会深刻地影响世界的产业格局,中国没有退路”。工业机器人逐步替代人类干“苦力活”,这一趋势已经非常明朗,但当前工业机器人无论是研发,还是市场,却存在很多阻碍因素,比如:
产品本身价格逐步下降,但是系统集成成本仍然昂贵,中小型企业难以承担高昂的一次性投入;
机器人使用难度大,不具备技术能力的中小企业很难短时间掌握,使用成本高;
制造业之外,很多其他行业也都在寻找机器人替代人力的方案,但他们本身不具备技术能力;
国内企业核心技术的突破和掌握非常少。
极大的市场需求,不尽人意的市场供给,邵天兰认为这就是机会。
机械臂的视觉分拣方案
看中了机会,邵天兰在两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方面,他选择创新的传感器方案,降低硬件价格。相比大厂的产品,虽然在原始信号质量方面有所损失,但算法上的突破,反而能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另一方面,集成众多智能技术的软件操作环境,让一线人员无需学习复杂的机器人编程,就能让机器人“干活”。
具体来说,通过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视觉、任务级编程模型、自主环境感知、自动逻辑推演、智能路径规划等核心技术,让工业机器人不再只是笨拙的机器,而是成为拥有一定的智能的人类帮手。这将让用户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效率大为提升,难度与成本显著降低,从而迅速推动工业机器人的平民化。
虽然是做的是“根正苗红”的技术创新型企业,但邵天兰在采访中明确地指出技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有真正为用户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公司才能成长。作为一家初创小公司,必须先“单点突破”,做出能将技术落地的行业解决方案。
这个“点”,邵天兰选择了视觉抓取,而且是被称为机器人研究“圣杯”的混杂分拣问题。市场上虽然制造机械臂的厂家很多,但在混杂的物体中使用机械臂做分拣,现有的解决方案价格高昂而且效果差强人意,客户接受程度很低。
梅卡曼德团队给出的解决方案可以通用在市场上主流品牌的机械臂上,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来自由选择硬件。其中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让机械臂抓取和放置物体的视觉分拣方案,一部分是让流水线工人能够简单操作的操控环境:
Mech-Vision 视觉分拣方案
在具体“分拣”任务中,Mech-Vision 视觉分拣方案能够帮助机械臂定位无规律摆放的不规则物体,这些物体包括瓶子、麻袋、纸箱等制造业和物流业中最为常见的物体,继而快速、精准的抓取,放置于指定地点。同时,该方案中还包括了路径规划、避障等技术,使得机器臂手眼协调,不会”碰壁“。
在算法的优势下,即便选择了低成本的传感器,Mech-Vision 视觉分拣方案也能够达到精准的定位和抓取,但在价格上却比其他方案低了一个量级。
Mech-Viz 操控环境
Mech-Viz 操控环境的界面,对于机器人使用者而言非常友好,不需要编写程序,甚至不需要说明书,自己拿过来“玩两下”就会了。
在另一个维度上,帮助企业省去了培训工人的成本,同时也让原本做机械工作的工人升级了“技能”,做更人性化的事情。“就像九十年代时使用计算机是个专业技能,而如今是个普及技能”,邵天兰表示梅卡曼德的技术将使机器人跨越一个时代,成为人人会用的工具。
在今年4月24日开幕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展上,梅卡曼德在最核心的机器人展区完成首次公开亮相,与 KUKA,Fanuc,Universal Robot, Rethink 等众多行业龙头企业同场,引来很多“围观”。在现场光是纸版的采购和合作意向就收到将近一百份,来自十余个国家。邵天兰说自己的邮箱都快炸了,以现在的团队规模完全应付不了。同时他也表示,此次重返德国参展的效果甚至好于自己最乐观的预期,给自己和团队带来很大信心。
全清华团队和机器人背景
智能工业机器人前景广阔,相信看到其中机会的人也不止邵天兰,但之所以能做到这件事,是因为梅卡曼德拥的豪华团队,而且创始团队的每个人都有工业机器人的背景积累。
邵天兰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毕业后出于对机器人浓厚的兴趣,前往工业机器人技术重镇德国慕尼黑工大求学。行业人士向雷锋网介绍,慕尼黑工大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德国宇航中心,产生了世界最先进的工业机器人设计、柔顺控制、智能协作、3D-SLAM 等技术,附近更有 KUKA、宝马、西门子等德国工业4.0代表性企业。软件背景出身的邵天兰在那里“恶补”了机械、控制等工业机器人的全套知识,以最高等级成绩毕业并且论文获得满分。他还在德国知名协作机器人 Franka 公司工作了三年半,完整见证了同名协作机器人从设计到诞生的全过程。
梅卡曼德联合创始人之一的付翱是清华精仪系的本、硕优秀毕业生,毕业后在“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工作数年,积累了不少行业经验。另外一位联合创始人丁有爽博士,先后就读于哈工大、清华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均为机器人领域顶尖的高校),曾获省级优秀毕业生荣誉,发表过十余篇高水平论文和多项发明专利。德国汉堡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讲席教授、汉堡科学院院士张建伟教授,担任了梅卡曼德的技术顾问,做前沿技术方面的指导。梅卡曼德团队当前有20多人,研发团队均毕业于国内外顶级高校,且不乏业内知名企业工作经历。年内预计团队会扩张到35 人左右。
近日,梅卡曼德获得了由知名投资机构华创资本(China Growth Capital)领投的数千万元人民币 Pre-A 轮融资,天使轮投资机构伽利略资本本轮继续跟投。本轮融资将被用于技术迭代和海内外市场拓展。
在客户方面,梅卡曼德已经在国内数个种子项目中将技术落地,并在积极拓展全球市场。此外,梅卡曼德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刚刚签订了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地方产业升级。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